正文 第35章 風濕類疾病(5)(1 / 3)

4.積極治療乙型肝炎。有一部分結節性多動脈炎是由乙型肝炎引起,所以積極治療乙肝有一定意義。可服抗病毒藥如板藍根衝劑。

5.飲食療法。飲食應以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為主,忌食辛辣、煙酒、油膩、煎炸食物。

二、變應性血管炎

(一)簡介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是一種主要累及真皮淺層毛細血管和小血管的炎症性皮膚病。

皮疹呈多形性損害,變應性血管炎有皮膚損傷,也有多個內髒損傷。本病輕重不一,輕者僅有皮損,數周可愈,嚴重者可有多髒器受損,甚至危及生命。好發於青年男女。

(二)表現

一般有乏力,關節肌肉疼痛等症狀,少數病例可有不規則的發熱,但也可無上述症狀。皮膚損害可為多形性,有紅斑、結節、紫癜、風團、血皰、丘疹、壞死及潰瘍等。兩膝為最常見,以兩小腿下部及足背部皮損最多。變應性血管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有時見頭痛、妄想、精神錯亂、複視、甚至腦血栓形成;腹痛或便血;胸腔積液。

(三)診斷

本病以下肢發生紅斑結節為主,有壓痛,也可伴有紫癜、紫癜性丘疹、風團、丘皰等皮損。皮膚組織病理表現血管壁有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多核白細胞及纖維蛋白沉積,血管周圍有多核白細胞浸潤,伴有核塵及紅細胞滲出,根據以上特點可明確診斷。

(四)治療

1.西醫治療

(1)抗生素,適用於有明顯感染時。

(2)口服維生素C、複方路丁、雙嘧達莫(潘生丁)、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及氨苯碸等。

(3)嚴重泛發者,可采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如潑尼鬆20~40毫克/日。

2.中醫治療

毒熱熾盛

【症見】皮損為紅色斑丘疹、丘疹、紫癜、瘀斑,疼痛較重或有灼熱感。舌質紅或絳,苔黃,脈弦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方藥】涼血五根湯加減:白茅根30克,瓜簍根15克,茜草根15克,紫菜根15克,板藍根30克,連翹15克,赤芍15克,丹參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氣血兩虛

【症見】皮損出現慢性潰瘍,肉芽不新鮮,生長緩慢。疼痛較輕,舌質淡可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或沉細。

【治法】氣血兩補。

【方藥】八珍湯加減:當歸10克,川芎5克,白芍6克,熟地黃15克,人參3克,白術10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五)預防

1.積極尋找病因,預防感染,去除炎性感染病灶,停服可疑藥物。

2.急性發作時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以減輕局部水腫。

3.補充多種維生素。

三、超敏性血管炎

(一)簡介

超敏性血管炎又稱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病變主要侵犯微靜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在血管壁有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浸潤、白細胞核破碎及血管壁纖維蛋白樣壞死。

(二)表現

1.低熱、頭痛、乏力,兒童常表現為煩躁;

2.針尖或黃豆大小的可觸及瘀點、瘀斑;重者有血皰、壞死及淺潰瘍;

3.好發於雙下肢,尤以小腿伸麵為主;

4.關節型可出現關節腫痛,皮疹常分布於關節周圍;

5.胃腸型多伴有嘔吐、腹痛和便血;

6.腎型可出現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三)診斷依據

1.反複出現以雙下肢為主分布的可觸及性紫癜;

2.伴有腹痛、關節痛或血尿、蛋白尿等;

3.血小板計數與凝血時間正常,血沉快;

4.嗜酸性細胞直接計數增高;

5.病理檢查提示細動脈的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

6.免疫學檢查IgA特異性升高。

(四)治療

西醫治療

(1)治療原則:①尋找和去除病因,避免各種誘發因素;②非特異性抗過敏治療;③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脆性;④皮質激素及免疫抑製藥治療;⑤腸套疊或腸穿孔可行手術治療;⑥對症支援治療。

(2)用藥原則:①早期輕型病例以口服抗組胺藥、維生素C、維生素E、蘆丁、煙酸為主;②中期普通病例以口服或肌注抗組胺藥物,維生素C、E及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或少量皮質激素療效較佳;③重症病例或伴有關節、胃腸或腎損害者以靜脈予以中等至大劑量皮質激素為主,同時注意對症治療;④以腎損害為主且應用激素效果不佳者可試用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等治療;⑤合並腸套疊、腸穿孔者應考慮外科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