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防患未然(2)(1 / 2)

人在感冒發熱時常用此類藥物,特別是高熱患者往往用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等藥退熱。這些藥物均是通過大量散熱而使體溫下降,繼而使人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是伴有嘔吐、腹瀉的中老年人,發汗後致使機體缺水嚴重,造成血液濃縮,黏滯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發熱時,最好不服此類藥物,而以物理降溫為好。非用不可時,待大量出汗之後,應及時通過飲用糖鹽水或靜脈補液等方法補充水分,切不可大意。

有些中老年人在體檢時發現血壓升高,便大量服用降壓藥物,甚至多種藥物聯合應用,以求達到快速治愈的目的。其實這種做法很危險,因為人體血液和血壓必須維持在一定的水平,體檢前已長期習慣於在高血壓下維持腦部血液灌流的中老年人,如果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大量服藥使血壓驟然下降,將會在腦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腦部供血不足,血流緩慢,血液易於凝聚,很容易誘發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

因此,使用降壓藥物治療高血壓,切不可操之過急,應合理用藥,使血壓逐漸下降至理想水平。

中老年人發生出血性疾病時,常應用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洛(安絡血)等促凝血的藥物止血。這些藥物雖然有止血作用,但過量使用可促使血栓形成,尤其是腦動脈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血液更易於凝固形成血栓,進而發生腦卒中。因此,有血栓形成傾向性血管疾病的患者應禁用此類藥物。

呋塞米、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塞)等利尿藥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水腫,直接作用於腎髒,促進電解質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劑量過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體內水分大量丟失,血液濃縮,可導致腦血管栓塞,因此中老年人應慎用。其他如鎮靜催眠藥,服用不當也可引起血壓下降,形成腦血栓;滋補強體藥如人參等,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如果長期服用,有發生腦血管破裂、造成腦出血的可能,切不可濫用。

如何預防小中風

小中風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素和報警信號。本病好發於中年以後,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2倍以上。發作突然,症狀常在1分鍾內即達到高峰,少數於數分鍾內進行性發展,一般持續時間不超過15分鍾,個別可達2小時。症狀持續時間不超過24小時,發作停止後神經症狀完全消失,但往往有反複發作的趨勢。患者症狀多為限於腦內某一局部的功能障礙。

臨床上常將短暫性腦缺血分為頸動脈係統型和椎-基底動脈係統型兩類,前者較後者為常見。頸動脈係統型最常見的症狀為對側一上肢或一下肢無力,也可隻限於一隻手無力,很少累及麵部。感覺障礙多為部分肢體麻木,很少完全喪失感覺。半球受累可產生感覺性或運動性失語,一側視力喪失,較少出現偏盲、抽搐。椎-基底動脈係統型最常見的症狀為眩暈,伴視野缺損和複視,可出現言語不清、共濟失調、呃逆、嘔吐、雙眼視物不清、聲音嘶啞。一過性腦神經麻痹伴對側肢體癱瘓或感覺障礙為椎-基底動脈係統型的典型表現。

小中風的防治措施如下:

(1)積極治療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險因素。

絕大多數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有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病史。

(2)戒煙忌酒。

(3)進行藥物治療。服用擴張血管藥可改善腦循環,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腦益嗪)、氟桂利嗪(西比靈)等;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可改善微循環,如阿司匹林、雙嘧達莫等;對於頻繁發作的病例可選用克栓酶。

友情鏈接:打電話也要防中風

如果經常歪著頭用肩膀夾著電話筒,一邊說話一邊工作,可要小心!法國醫學家的研究表明,歪著脖子打電話,會使腦殼骨頭壓迫頸部動脈,使從頸部到腦部的血液循環不順,導致腦部功能失調,就會產生耳聾、失明、輕微中風等現象了。頸部結構在人體上其實相當脆弱,一般人很少注重頸部保護,常使之處於不正常的扭曲狀態。長時間的壓力累積不但會導致腰酸背痛的後遺症,還可能導致類似中風的血液循環受阻的危險。統計資料表明,頸動脈循環受阻導致的腦中風比例,年輕人約有20%的危險。

如何預防中風複發

中風複發與第一次中風的發病機製是一樣的,第一次中風治好了,但原有的發病基礎——腦動脈硬化仍然存在。一旦出現血流緩慢或血液黏度增加,則又形成血栓而再次發生腦梗死;一旦生氣、用力或導致血壓升高的其他因素發生,又出現動脈破裂而發生腦出血。中風的複發率很高,據統計大約有1/3的中風患者在5年內複發。一般說來,中風複發的病情比上一次重,致殘率及死亡率也比上一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