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溫針灸法治療中風
溫針灸法是指在針刺法時配合艾灸的療法。本法具有通經絡、溫中和胃、溫裏助陽等功效,對防治中風有一定的療效。
(1)中風的治療
主穴:神闕、關元、足三裏、絕骨、腎俞、曲池、頰車等。
配穴:氣海、風門、命門、風池、地倉、合穀、肩髃、風市等。
肘關節不靈活者加曲池、天井、小海;腕關節不靈活者加陽池、陽溪、陽穀、內關。
方法:每次取3~6穴,每穴灸20~30分鍾,每日1次。
(2)中風小便失禁的治療
主穴:神闕、關元、中極、命門、三焦俞、三陰交。
配穴:百會、腎俞、小腸俞、膀胱俞、委陽、陰陵泉、至陰穴等。
方法:每次取3~5穴,每穴灸15~20分鍾,每日1次。
如何點穴治療中風
點穴療法是以點、按等為主要手法,刺激患者體表的特定穴位或經絡循行部位以治療各種疾病的一種傳統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止痛解痙,振萎治癱,補虛強身及平衡陰陽等功效,對中風及其後遺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上肢癱瘓者,掐指甲根、指關節;下肢癱瘓者,掐趾甲根、趾關節,各3~5遍。患肢痙攣者,應由輕到重持續地掐患肢指、(趾)甲根,指(趾)關節部。肌肉萎縮、食欲差及體弱者,在胸腹部施拍打法。伴足外翻者,連續按撥陽交上、脛中、陽陵泉,重點為小腿內側刺激線,每次治療結束前再施以輕點患肢刺激線的緩解手法2~3遍。
足內翻者,連續按撥腓下、豐隆、三裏下,重點為小腿外側刺激線,配合按壓足背法。膝關節攣縮者,用整膝法整膝整形,重足按撥腹前、腹後及小腿後3條刺激線。
施術宜輕點刺激患肢,上肢以2、3、5、6條線為主,下肢以1、2、4、5、7條線為主。穴位手法應稍重,點的次數要多。治療時於患肢選3~5個敏感穴位,施按壓、按撥或按轉手法3~5遍,以有麻、熱感為佳。上肢常用穴位有合間、紋上、肢麻、風中、舉臂;下肢常用穴位有腰眼、臂外、委中、委上、腓下、溝中、陽陵泉、承筋。
如何用穴位磁療法治療中風
穴位磁療法簡稱磁療,是利用磁場作用於人體的經穴來治療疾病的方法。該方法簡便易行,患者本人及家屬經過學習後也可以應用其治療疾病。此法具有調整人體的運動功能、降壓鎮靜、鎮痛等作用,故中風後遺症患者可以應用穴位磁療法作為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的輔助治療方法。
穴位磁療治療中風後遺症應選擇一些常用穴位進行。如上肢可選肩髃、曲池、外關、合穀穴;下肢可取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鍾、足三裏、三陰交、太衝等穴;麵部可取牽正、顴髎、肩髎、下關、地倉、頰車等穴,每次選取4~6穴。
取磁場強度為0.02~0.2特斯拉的磁片(4~6片),將2塊磁片相同極麵並排敷在相近的2個穴位上。初起僅用小劑量的磁片(0.02~0.1特斯拉),若無不良反應,再逐漸加大,每次貼敷1~3周,休息5~10天後繼續貼敷。
對初次接受磁療的患者,必須在2天內進行複查,因為副作用大多在前2天出現,表現為心慌、惡心、嘔吐、一時性呼吸困難、乏力、眩暈、嗜睡、低熱等。副作用輕微且能忍耐者,可繼續治療;嚴重者,宜中斷治療。
患者周圍血象白細胞在4×109/L以下者,不宜應用磁療。因此在磁療過程中應定期複查血象。中風患者體質極度虛弱,副作用較明顯者,磁場強度宜適當減小。
在中風急性期,特別是中髒腑神誌未清醒時,或中風患者兼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腹痛、出血、脫水等病症者,均不宜選用磁療法。
如何用拔罐療法防治中風
拔罐療法民間俗稱拔火罐,是以罐為醫療用具,借助熱力排除罐內的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在一定的腧穴或某些部位上,使之產生刺激,造成瘀血外流或局部充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拔罐療法具有行氣活血,通絡舒筋,止痛消腫,散風祛寒除濕等作用,因而適用於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肌肉攣縮疼痛,口眼歪斜諸症。運用得法可以收到針刺及其他療法所不能比擬的良好效果。該法簡便易行,且無副作用,在專職針灸醫師指導下,患者家屬也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