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自我治療(5)(3 / 3)

(3)不宜多吃冷飲。運動後失水較多,往往口幹舌燥,極想喝水。這時如喝下大量的冷飲,極易引起胃腸痙攣、腹痛和腹瀉等症狀。

(4)不宜蹲坐休息。蹲下休息,會使下肢血液回流不暢,影響血液循環,加深機體疲勞。

(5)不宜立即吃飯。運動時神經係統控製著肌肉活動,而管理內髒的神經則處於抑製狀態。同時,全身的血液也處於運動器官處,而內髒處則較少,這時進食,會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引起功能性紊亂。

如何練習放鬆功

放鬆功是原上海市氣功療養所於1957年總結出來的一種靜功方法,也是氣功的基本功法。其特點是以放鬆為主,鬆弛機體,排除雜念,舒暢氣血,和調髒腑,疏通經絡,適用於預防中風與中風後遺症者鍛煉。

(1)修煉方法

預備:鬆帶寬衣、仰臥,兩腳相距30~45厘米,雙腿舒適伸直,手臂輕鬆垂放兩側,從頭到腳完全放鬆。然後背墊平穩,兩腳搖動數次,以選定舒適位置為度。接著將手輕放床上,掌心向上,輕輕來回滾轉幾次,再將兩腕輕鬆自然地搖晃3~5次,頭向前後亦搖動幾次。

三線放鬆:將身體分成兩側、前麵、後麵三條線,自上而下依次進行放鬆。第一條線循行部位是從頭部兩側→頸部兩側→肩部→上臂→肘關節→前臂→腕關節→兩手→十個手指。第二條線循行部位是從麵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膝關節→兩小腿→兩腳→十個足趾。第三條線循行部位是從後腦部→後頸部→背部→腰部→兩大腿後麵→兩膝窩→兩小腿→兩腳→兩腳底。先注意一個部位,然後默念“鬆”,再注意下一個部位,再默念“鬆”。從第一條線開始,依次放鬆完三條線。每放鬆完一條線,在止息點輕輕意守1~2分鍾。第一條線的止息點是中指,第二條線的止息點是大腳趾,第三條線的止息點是前腳心。當放鬆完三條線後,再把注意力集中在臍部(或氣功師指定的部位),輕輕意守該處,保持鬆弛狀態3~4分鍾,一般每次練功做二三個循環,安靜一下,然後收功。

分段放鬆:把全身分為若幹段,自上而下進行分段放鬆。常用的分段有2種,第一種分段部位是從頭部→兩肩→兩手→胸部→腹部→兩腿→兩足。第二種分段部位是從頭部→頸部→兩上肢→胸腹背腰→兩大腿→兩小腿。先注意一段,默念“鬆”二三次,再注意次一段,依序周而複始,放鬆二三個循環。

局部放鬆:在三線放鬆的基礎上,單獨地將身體某一病變部位放鬆,或某一緊張點,默念“鬆”20~30次。

整體放鬆:將整個身體作為一個部位,默想放鬆。整體放鬆分為3種,從頭到足籠統地、似流水般地由上而下默想放鬆;或將整個身體籠統地從內向外默想放鬆;或依據三線放鬆的三條線,由上至下依次流水般地默想放鬆。

倒行放鬆:把身體分為前後兩條線進行倒放,從腳底開始,依次為腳跟→小腿後麵→兩腿彎→大腿後麵→尾骨→腰部→背部→後頸→後腦至頭頂;再從腳底開始,依次為腳背→小腿→兩膝→大腿→腹部→胸部→頸部→麵部到頭頂。這樣前後倒放,做二三個循環。

拍打放鬆:氣功師用手對著患者頭部、頸部、兩肩、兩臂、胸腹、兩髖、兩大腿、兩小腿等,從上到下,一麵拍打,一麵教患者念“鬆”字,拍打到哪裏,放鬆到哪裏。如此從頭至足反複拍打3次。待患者掌握後,可由患者自己拍打。以平坐、仰臥、自然站立三種姿勢為主。

也可不拘形式,隻要使身體能夠比較自然地達到放鬆的目的即可。因而,坐、站、臥、行都可以練。一般不強調呼吸的鍛煉,而采用自然呼吸法。以後從自然呼吸到腹式呼吸。吸氣時,應配合默念“靜”,呼氣時默念“鬆”。開始時,一般用意念從上而下,從頭部逐段引導放鬆,直至腳底湧泉穴。以後,把意念引到湧泉穴,目的是把頭部的氣往下引。結束時,把氣回收至腹部丹田,意守片刻,然後收功。

(2)修煉要領:練功者要避免緊張,著意於“鬆”,通過有步驟、有節奏地依次注意身體的各部位,結合默念“鬆”的方法,逐步把全身調整得自然、輕鬆、舒適,以解除思想、機體的一些緊張狀態,使緊張與鬆弛趨於平衡,同時,逐步集中注意力,摒除雜念。

(3)適用範圍:本功適用於高血壓病、中風、腸胃病、神經衰弱、內髒下垂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