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自我調養(3)(3 / 3)

在用藥無效時,可戴橡皮手套將肛門內糞塊挖出來。如果上述措施均無效時,可進行灌腸治療。但這種方法不應作為解決便秘的常用手段,尤其對中風患者不要濫用。因為絕大多數中風患者的便秘是可以通過排便習慣與規律的再養成、加強排便訓練以及采取一些溫和的措施解決的。而且濫用灌腸,可因對腸黏膜的經常性刺激,使其應激力進一步減弱,加重便秘。灌腸的具體方法為:準備一隻灌腸筒,取生理鹽水1000毫升左右,或者在1000毫升溫水中加少量肥皂水,溫度以不燙手為度。灌腸前先在床上墊好塑料布,讓患者側臥位。用少量食用油或液狀石蠟塗在橡皮管的前端,讓橡皮管流出少量灌腸液,以排除管內的空氣,夾住管子。把灌腸筒放在床上,將橡皮管插入肛門內10~15厘米,然後抬高灌腸筒,放開管夾,讓液體進入腸內。灌完後撥出橡皮管,給患者墊上便盆,並囑患者盡量保持灌腸液,過3~5分鍾後再排便。使用後灌腸筒應清潔晾幹。

由於腦血管疾病患者急性期的輕重程度不同,可能會導致一部分患者一過性或永久性大小便控製障礙。有些研究表明,大便失禁在中風後持續3周以上是預後不良的征象,且通常表明有嚴重的腦損傷,雙側大腦皮質損傷或腦幹功能障礙。持續的小便失禁通常表明有下部尿道功能紊亂或雙側大腦病變。顯示了器質性的腦功能改變,運動功能減退或神經肌肉嚴重受累。一部分中風患者早期出現的大小便失禁,經過合理的訓練,會很快得到不同程度的控製。對尿失禁的男患者,用尿壺接尿或用陰莖套帶橡皮管集尿,每天清洗陰莖及更換陰莖套,以防引起局部炎症。女患者可根據排尿規律,經常主動地用尿盆接尿或及時更換尿布。有些護理人員總是希望給這類患者插導尿管,對於患者是否需要導尿,主要根據病情的需要,隻要患者能自行排尿,盡量不要插尿管。對於大便失禁的患者首先要查明原因,如是稀便要及時查清是否有感染,以免延誤診治。可見對於偏癱臥床乃至昏迷的患者開始時要注意大小便的清潔,待患者的體質有了一定程度的恢複以後,盡可能地訓練其大小便的控製能力。

中風患者如何控製血壓

高血壓病患者,往往因情緒激動或劇烈運動等誘因而引起血壓突然升高,導致中風的發生。腦出血、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升高後,血壓必須較原來的基礎血壓更高些,才能保障腦組織的供血供氧,因此,對於腦出血患者降低血壓要慎重。有些腦出血患者,血壓不是很高,通過脫水利尿藥降低顱內壓的治療,血壓亦相應地降低,這類患者不需要應用降壓藥物。對於血壓較高的中風患者,降低血壓要參考原來的血壓水平,選用適當的藥物,使血壓逐漸下降到中風前原有水平或稍偏高些。降低血壓不能過快,不能降得過低,通常降至20~21.3/12.0~13.3千帕為宜。血壓降得太低可能造成腦供血不足,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加重腦水腫,使病情惡化。在治療過程中,應對血壓進行監測,根據血壓的水平調整降壓藥物的治療量。

康複期的中風患者應經常定期測量血壓。如有高血壓病,則應在醫師的指導下正規服藥治療,不能自覺頭暈血壓高了就服藥,頭不暈了就停藥。血壓控製在20~21.3/12千帕比較適宜。血壓高有引起腦出血的危險;而血壓降得過低,腦血流量隨之降低,腦組織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和氧氣的供應,出現頭暈等症狀,血壓偏低,血液黏度增高時,還可引起腦血栓形成,發生腦梗死。

中風初起的緊急護理措施有哪些

許多中老年中風患者因處理不及時而貽誤了最好的治療時間,因此預防和護理工作就顯得很重要。對於出血性的中風,應讓患者絕對靜臥,盡量不搬動患者。首先要解開其衣扣,使其便於呼吸,如口內有假牙或有嘔吐物時,應盡快取出或擦淨,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為了減少腦血流量和減輕腦水腫,頭部可敷以冷水袋或冰塊而四肢要熱敷。便秘者給予灌腸或服緩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