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消耗也較大,中風患者在鍛煉時一定要注意活動量不宜過大。在陽光下鍛煉不宜過久,以防中暑。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到庭院、公園、河岸等地方進行適當的鍛煉,如太極拳、太極劍、廣播操或散步、慢跑等。夏季鍛煉要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有陽光時要戴上白色遮陽帽或草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頭部。
衣服以鬆軟、寬大、色淺,便於身體散熱為好。運動後出汗較多,可適當飲一些鹽開水,不要大量喝涼開水。不要用冷水衝頭或洗冷水浴,這樣不利於中風後遺症患肢的恢複,而且易引起感冒。用熱水淋浴,既可消除疲勞,又使人感到身體舒服。鍛煉的運動量要適度,不要過於疲勞,否則反不利於病體的康複。
中風患者秋季起居要注意什麼
秋季是從立秋開始的,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為止。在秋季,自然界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秋季的氣候特點為由熱轉涼,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初秋盛夏之餘熱未消,氣溫仍較高,加之時有陰雨連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的說法。一般說來,秋季人的情緒不太穩定,心緒煩躁,也易於悲傷惆悵,尤其是中風患者,活動不便,觸景生情,極易勾起憂鬱的情緒。因此,中風患者秋季養生首先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收斂神氣,為陽氣潛藏做好準備。我國古代有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賞景的習俗,登高遠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可使一切憂慮、惆悵頓然消失。因此,身體條件較好的患者,應在注意冷暖的前提下,進行短途旅遊,使情緒漸趨穩定。針對秋季患者易於憂鬱及睡眠欠佳等情況,還可進行內養功的鍛煉,會有良好的安神定誌作用。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在起居方麵要合理安排睡眠。中風在秋季發病率較高,多在長時間睡眠後期發生,這是因為此時腦血管中血流速度越來越慢,容易形成血栓。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小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預防腦血栓形成有一定益處。
秋分之後氣候幹燥,而秋燥之氣最容易傷肺,導致腸燥津傷,使人皮膚幹裂,皺縮增多,口幹咽燥。中風患者還易出現大便秘結。這時應保持室內的濕度,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在進行肢體鍛煉時避免過度運動而致大汗淋漓,使津氣耗傷,水分丟失。秋季天氣多變,所謂“一天有四季,十裏不同天”,故衣服增減要適時。還須注意衣服不可增加過多,這不利於身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力,也不利於活動,“春捂秋凍”就說明這個道理。
秋季的飲食要“少辛辣多酸味”,這是基於中醫理論“肺主辛”“肝主酸”提出的。若多食辛辣刺激性物品,可使肺氣太過傷害肝氣,使肝氣鬱結。在膳食上要盡可能少吃蔥、薑、蒜、韭菜、薤白、辣椒等辛辣食品,多食一些酸味的果品、蔬菜為好。
秋燥易傷津液,故飲食要注意保護陰液,滋陰潤肺。中國古代養生家均主張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食品,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生津的作用。對年老胃弱的中風患者,應堅持晨起食粥,以益胃生津,如百合粥、蓮子粥、甜漿粥、牛乳粥等都是滋陰養胃之佳品。天氣漸趨寒時,飲食還要適當多以溫食為宜,少食寒涼之物,以護胃氣。秋季水果品種繁多,中風患者亦應根據自己的體質、病情及口味嗜好選擇適當的水果。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與酷暑季節動則汗出不同,是開展多項體育鍛煉、恢複肢體運動功能的大好時機。可根據肢體運動功能的恢複情況及年齡選擇適當的活動項目,如散步、打太極拳、慢跑、做早操等。隨氣候趨冷,運動量可逐漸增加,晨起鍛煉以微微汗出為準。全身汗出後,勿急於脫掉衣服,在冷風中裸露身體不但極易感冒,對中風恢複也是很不利的。
中風患者冬季起居要注意什麼
冬季是從立冬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至立春為止。這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陰氣極盛,萬物收藏,自然界一切生物都處於冬眠狀態,此時中風患者應該固密心誌,保養精神。使情緒安靜自如,勿使情誌過極,以免幹擾人體相對減少的陽氣。嚴冬臘月,已近年尾,枯木衰草,毫無生機,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抑鬱不歡,令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而多活動則是消除冬季煩悶的良藥。中風患者應多做室內活動,堅持鍛煉身體,肢體條件較好的患者可學習書法、繪畫、烹飪、欣賞音樂等。此外,親朋好友之間相互往來,聊天閑談,有利於患者的精神興奮、充實和豐富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