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導醫解讀(3)(2 / 3)

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治療時間窗概念已為廣大神經科醫師所接受: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動脈閉塞後,相應供血區的血供氧供中斷,在3小時內,未見肉眼可見變化,僅出現光鏡下和電鏡下的輕度病變,屬可逆性病變,這時如能及時再通血管,恢複血供氧供,則可能完全恢複,不出現後遺症。3~6小時,梗死核心區病變已不可逆,其周圍邊緣地帶即所謂缺血半暗區及其周圍水腫帶部分神經元病變尚可逆,這時恢複血管氧供血供,尚可恢複一部分神經功能,減少梗死區域和減輕神經功能缺失範圍。由於實際臨床工作中,3小時以內明確診斷並開始溶栓治療難以操作,我們一般將6小時以內稱為超早治療時間窗,其治療方法為溶栓療法;6~48小時為亞急治療窗,其治療方法為抗凝療法及降纖療法;而超過48小時由於病變已屬不可逆,其治療方法為常規治療。

(1)溶栓療法

病例選擇:①發病6小時以內可考慮,行腦CT、MRI檢查以排除顱內出血,無神經功能相對應低密度影。②無明顯意識障礙的頸內動脈係統病變或基底動脈係統病變的患者。③肌力為0~3度。④年齡為18~75歲。

藥物選擇:①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為目前國外最為常用的劑型。劑量為48~50毫克/千克體重,10%劑量於1~2分鍾靜脈注射,其餘劑量於60分鍾緩慢靜脈滴注。其長期療效觀察尚需進一步觀察。②尿激酶,以天普洛欣為例,150萬單位加入100毫升生理鹽水,30分鍾靜脈滴注,12小時後皮注低分子肝素7100單位,後連用3日。③鏈激酶,國內外大量報道顯示其對缺血性中風治療無顯著療效,且增加嚴重出血的不良反應,故不廣泛應用。

(2)抗凝療法:標準抗凝療法的曆史可謂久矣,然其療效亦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風濕性心髒病患者長期使用抗凝治療已為大多數人接受。低分子肝素是近年來提倡的一種新型製劑,很多報道說明其副作用小於常規肝素治療,但療效尚待進一步檢驗。常用品種有速避凝、醋硝香豆素(新抗凝)等。給藥方法為皮下注射。由於出血副作用多,必須加強實驗室監測。

(3)降纖療法:纖維蛋白原增高是缺血性中風發病機製的重要環節,降纖療法通過減少纖維蛋白原而減少纖維蛋白含量,從而抑製血栓的形成。目前主要品種有東菱克栓酶、兆科降纖酶等。方法:10單位降纖酶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連用3日,改5單位連用10日。主要副作用仍為出血。

(4)常規療法:①稀釋和擴容療法,500毫升右旋糖酐-40,每日1次,連用14日。偶可發生血壓下降等過敏現象。一般加入活血化瘀中藥丹參20~30克。②抗血小板積聚治療,阿司匹林主要通過抑製環氧化酶,抑製血小板內花生四烯酸轉化為血栓素A2,而血栓素A2促進血小板積聚引發血栓形成。目前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國內一般為每日服用50~100毫克;噻氯匹定(抵克力得)抑製腺苷二磷酸(ADP)誘導血小板積聚,其抗血小板作用不可逆。劑量為250毫克,每日1~2次。氯匹格雷為新一代血小板積聚抑製藥,其作用機製類似於噻氯匹定,但副作用低。劑量為每日75毫克。目前,氯匹格雷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③血管擴張藥,鈣離子拮抗藥常用尼莫地平,劑量為30毫克,每日3次。目前對其療效亦是眾說紛紜,爭論較多。④改善大腦代謝,中藥活血化瘀,如紅花、銀杏葉製劑、吡拉西坦(腦複康)、都可喜等。

(5)對症及處理並發症:與出血性中風相同。

缺血性中風康複期如何治療

缺血性中風康複期的治療主要包括兩個方麵:康複鍛煉和日常自理能力訓練;藥物治療,目的在於糾正體內中風病因或危險因素,防止複發。

(1)康複鍛煉和日常自理能力訓練:①早期原則,即早期開始康複鍛煉。一般認為中風急性期過後即應開始鍛煉,亦有認為當生命體征穩定後就應開始,總之越早越好。②全麵原則,偏癱側每個關節都應得到充分活動,以改善血供,防止攣縮。③適量原則,不可急功近利,要樹立長期鍛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