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過高是指血液中一種或多種脂質成分的異常增加。脂質既可以單獨存在於血液中,也可與血中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成為脂蛋白,因此,高脂血症又稱為高脂蛋白血症。血脂的主要成分為膽固醇、三酰甘油、磷脂、遊離脂肪酸等。高脂血症導致動脈內膜脂質沉著,可引起並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所以高脂血症與中風的發生是有相關性的。
脂蛋白按粒子大小分為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三種。前兩種脂蛋白粒子大,含有較高的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容易在動脈內壁中浸潤沉積,它的含量越高,動脈粥樣硬化越嚴重,中風發生率就越高。相反,高密度脂蛋白粒子小,含膽固醇和三酰甘油較少,能將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剝離”“清掃”下來,帶到肝髒中去,這樣就降低了血中脂肪的濃度,減慢了動脈硬化的進程。雖然高脂血症與中風有密切的關係,但片麵強調限製脂肪的攝入也是不必要的,因為脂質中不飽和脂肪酸和高密度脂蛋白可以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過多的糖類可在體內轉變為三酰甘油,使血脂升高。水果和新鮮蔬菜中含有大量纖維素和果膠,能降低膽固醇,所以每日要進食充足的水果和新鮮蔬菜。脂肪食物尤其是動物脂肪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能使血中膽固醇、三酰甘油升高,加速了體內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蛋白質飲食可降低中風的發病率,長期用高蛋白飲食可延緩血管壁的彈性減退過程。
食鹽與中風的關係密切,這已為人群調查所證實。膳食中含鹽量較高易引起高血壓,進而導致中風。日本有學者曾報道日本30~59歲人群中風的死亡率隨精鹽攝入量的增加而明顯增加,其機製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於高鹽攝入使血容量增加,從而使血壓升高或加重原有高血壓所致。據報道,日本北海道地區,人們鹽的攝入量相當大,每天15~20克,84%的成人患高血壓,而且中風的發病率也很高。
在我國,對北方某些地區進行人群調查,也有類似情況。因此,在膳食中應注意限製鹽的攝入量,每天宜降低到10克以下,最理想的攝入量應保持在5克以下。
中風與職業有何關係
腦力勞動者用腦過度時,腦部血流量增加,容易促發中風。所以,中老年知識分子要合理用腦,避免用腦過度。過度疲勞也是中風的常見誘因,所謂過勞是指日常過度繁忙勞累,如有人經常工作到深夜、睡眠不足、應酬頻繁、旅途勞累、看電視時間過長,都會導致中風的發生。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人,過勞往往是中風的誘因。
中風患者中70%患有高血壓病,而高血壓有職業分布的特點。除了長期從事緊張腦力勞動的人易患高血壓外,司機、會計、統計員、電話接線員的高血壓患病率要高出普通人3~5倍。公務員、技術人員的高血壓發病率高達5%~7%,而鑽井、采油、井下作業工人的高血壓患病率僅為2%~3%。長期從事噪聲作業的工人,高血壓的患病率要比普通工人高出20%,工齡越長血壓越高。既然高血壓與職業有關,動脈硬化與中風的發病自然也與職業有關了。此外,中風的類型與職業也有關係。教師、醫師、公務員、記者等腦力勞動者,以缺血性中風較為多見,因為這類職業的人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少,心髒功能下降,血流緩慢,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容易導致腦供血不足或腦梗死。強體力勞動者的血壓高低變化較大,易發生血管破裂,故出血性中風較為多見。
中風與遺傳有何關係
中風與家族史有密切關係。有高血壓、心髒病遺傳家族史者,中風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高。有中風家族史的發病率為1.76%,比一般人群高約3倍。中風的遺傳是通過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因素起作用的。
有人對491例中風進行配對研究,發現患者觀察組有家族史者為113例,而對照組為54例,兩組有顯著差異。同時,還發現患者組的兄弟、姐妹中中風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另有資料顯示,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中風的人,中風的發病率要比一般人高4倍。這些都充分說明中風與遺傳因素有關。調查發現,被調查的患者家屬動脈硬化的發生率較高,血管彈性不穩定,脂肪、蛋白質及凝血機製代謝障礙,自主神經中樞調節功能差。由此不難看出,中風是受遺傳因素決定的,它和高血壓一樣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所以,必須注意探索和改善能導致中風的遺傳因素,彌補缺陷和不足,才能有效地降低中風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