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形態與結構是怎樣的
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借胼胝體連接而成。大腦半球外麵包有一層灰質,叫做大腦皮質。大腦皮質是中樞神經係統發育最晚和最完善的部分。大腦半球分為大腦皮質、皮質下白質和皮質下基底核。
大腦半球表麵分為3個麵、4個極和5個葉。3個麵包括:背外側麵略向外突出,與顱骨的頂部相平行;內側麵比較平直,2個大腦半球之間有一縱長的裂隙,裂隙的腹側有胼胝體;底麵略微凹陷,其後麵以小腦幕與小腦背側麵相鄰。4個極為額極(額葉的前端)、枕極(枕葉的後端)、顳極(顳葉的前端)、島極(島葉的前端)。
大腦半球的表麵有許多彎曲的溝紋,小的溝紋稱之為溝,大的溝紋稱之為裂。溝和裂中間隆起的皮質稱之為腦回。比較重要的溝裂有中央溝、外側裂、頂枕裂和距狀裂。在神經解剖學上以上述溝裂為依據,借以人為的虛線,將大腦半球分為5個葉。①額葉:中央前回為運動中樞(局部定位如倒置的人體),額中回後1/3為書寫中樞,稍前為眼球協調運動中樞,額下回後1/3為運動性語言中樞,旁中央小葉為運動中樞。②頂葉:中央後回為感覺中樞(局部定位如倒置的人體),緣上回為聽覺性語言中樞,角回為視覺性語言中樞,頂上小葉與所有深淺感覺有關係,即與實體覺、重量覺、兩點覺有關係。③顳葉:顳上回為聽覺語言中樞,顳橫回為聽覺中樞,扣帶回、海馬回、海馬回溝為內髒活動調節中樞、嗅覺中樞。④枕葉:楔葉、舌葉為視覺中樞。⑤島葉:可能與胃腸平滑肌運動有關係。
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大腦皮質為高級中樞,它由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構成。典型的大腦皮質分為分子層、外顆粒層、外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節細胞層和多形細胞層6層。
(1)灰質:尾狀核、豆狀核和屏狀核。尾狀核+殼核為新紋狀體,蒼白球為舊紋狀體。
(2)基底核:由紋狀體、杏仁核及屏狀核組成,它位於端腦的底部。
(3)嗅腦: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質、海馬、齒狀回。
(4)白質:連合纖維為連接兩側大腦半球新皮質的纖維,主要是胼胝體。聯絡係為連接同側半球不同部位的皮質纖維,有鉤狀束、上下縱束和扣帶束等。內囊為上下行投射纖維集中通過的部位。外囊為豆狀核與屏狀核之間的區域,極外囊為屏狀核與島葉之間的區域。
(5)內囊:內囊是位於豆狀核內側、丘腦和尾狀核外側的白質板,由投射纖維(聯絡皮質和丘腦、腦幹及脊髓的傳入、傳出神經纖維)組成。內囊的前支位於豆狀核和尾狀核之間,內囊的後支位於豆狀核和丘腦之間,前後支連接的地方為膝部。
(6)外囊:位於屏狀核和豆狀核之間,主要由皮質被蓋纖維組成(島蓋及島葉至中腦被蓋)。
(7)極外囊:位於屏狀核與島葉之間,主要是皮質聯絡纖維,聯絡額葉及顳葉的皮質,對聽覺中樞、語言運動中樞起聯絡作用。
腦幹的一般結構是怎樣的
腦幹包括延髓、腦橋及中腦,上接丘腦,下連脊髓。腦幹內有10對腦神經(3~12)核,與視神經有傳導反射聯係,並且是上下長傳導束之徑路。腦幹內有廣泛的網狀結構,並有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中樞。
(1)延髓:延髓形似倒置的圓錐體,上端連接腦橋,下端至錐體交叉的末端。背側麵上端以第四腦室底之髓紋為界,下端以第1頸神經的背根進入處為界。中央管至延髓中部時,前端膨大形成第四腦室。
(2)腦橋:延髓上端連接腦橋,其背側以第四腦室為界,與小腦分隔。兩側橋臂與小腦相連接。橋臂由腦橋核的橫行纖維組成,是腦橋與小腦聯係的主要通路。
(3)中腦:中腦介於腦橋與間腦之間。背側為四疊體。上下分界以四疊體上下終止部分為界。腹側上界為乳頭體,下界為腦橋上緣。
中腦的主要結構為大腦導水管、四疊體和大腦腳。
腦幹的神經核是怎樣的
腦幹的內部可分為核團、傳導束和網狀結構。腦幹核團依功能可分為兩大類,即腦神經核團和中繼核團。腦神經核團發出纖維組成相應的腦神經,而中繼核團則是脊髓與腦或腦各部之間灰質核團相互聯係的中轉站。
(1)延腦的神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