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堅持自我不盲從(1 / 2)

心靈成長目標

克服迷信權威和盲目跟風的不良習慣,培養思維的獨立性。

情景一

近來班上有些同學背了一種新式樣的書包,小明認為那種書包非常時髦,也讓媽媽去買,其實他還有一個新書包沒有背呢。媽媽批評小明:“不要別人怎樣做,你就怎樣做,要有自己的主見。”小明不服氣,認為自己如果不和大家一樣,別人不會願意和他一起玩了。

1.你認為小明做得對嗎?為什麼?

2.假設你是小明,你會怎麼想?

3.假如你遇到和小明一樣的情況,你會怎麼做?

情景二

在一節數學課上,老師布置了一道題目讓全班同學做。之後,老師抽點了多名同學報告答案。小王、小李、小馮等同學都回答是選答案“A”。起初,小孫同學想到的答案“B”是正確的,可他一看到其他同學都舉手說選“A”,他開始自我懷疑起來,也跟著說“A”。

1.你認為,小孫是個有主見的人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是小孫,你會怎麼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談一下你對遇事有主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變盲從特定經驗的習慣,不做毛毛蟲

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了一個關於毛毛蟲的實驗,他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連,圍成一圈,並在花盆周圍不遠處撒了一些毛毛蟲比較愛吃的食物。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導致這種悲劇的原因就在於毛毛蟲的盲從,在於毛毛蟲總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任何成果。其實,如果有一個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覓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人也是一樣,如果不改變盲從特定經驗的習慣,就會得上這種愚頑的“難治之症”。

專家視點

我們決不可被盲目所左右,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