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當指導讓患兒停掉胰島素的時候卻遇到了糖尿病文化障礙。最初的一次做出停胰島素囑咐是因為:作為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每天6、7個單位胰島素已經夠不成胰島素依賴。但是,因為某大學附屬醫院醫生已經明確告知胰島素就是孩子的生命。所以監護人堅持使用胰島素。在明確患兒血糖平穩、身體健康之後,再次告知患兒應該停掉胰島素。孩子開始停掉胰島素。但是,患兒的監護人堅持為她測量血糖。即使血糖正常波動,也立即注射一點胰島素。事實上,間斷的、偶然的胰島素使用也是錯誤的,不合理的,沒必要的。最後,患兒在嚴厲要求下停止使用胰島素。半年來正常軍訓、正常學習、正常血糖。
在Ⅰ型糖尿病發現以來,數以百萬的兒童都在使用同一種方法,無一走向健康。這些患兒全部走向並發症,甚至發育遲緩和夭折。在這種情況下,專業人士指責桑黃子片技術樣本太小是不正確的。桑黃子技術效果公開後,讓糖尿病患兒繼續無望的治療方式也不人道。其實,因為現代醫學對大量疾病都無法像物理學研究那樣給出嚴格邏輯論證,才不得不使用統計的方式研究問題。而不斷重複同樣的無效的治療方法,也很難有科學突破。無效治療的樣本越大,人道問題就越嚴重。相反,首次載人飛船的成功就證明了人類飛向太空的能力,而無須大量的統計數字。雖然現在更多的患兒正在迅速康複,但意義都不能與第一例相比。
四、血糖性質區分量表與血糖控製問題
在血糖性質區分量表④提出之前,隻能依靠單一的血糖值來決定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用量。在血糖性質區分量表提出之後,情況有了根本改變:
在血糖非良性升高的情況下,必須加強控製血糖,包括增加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在血糖良性升高的情況下,如果有明顯饑餓感或虛汗,減少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用量。在血糖良性升高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有明顯饑餓感或虛汗,但空腹血糖12mmol/L以上,維持現有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用量。在血糖良性升高的情況下,即使沒有有明顯饑餓感或虛汗,但空腹血糖低於12mmol/L,可以減少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用量。在血糖良性升高的情況下,即使沒有明顯饑餓感或虛汗,但空腹血糖低於8.5mmol/L,必須減少胰島素用量或口服降糖藥。
無論是胰島素還是口服降糖藥,都不應突然停用,也不應肆意增加。口服降糖藥可以每次減少或增加1/4用量,或者更換降糖藥物,再根據情況調整。胰島素使用,則可以每次減少或增加一個單位,再根據情況進行調整。重症血糖非良性升高,應以經治醫生指導為準。
血糖性質區分量表對避免糖尿病誤診、正確評價糖尿病康複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是一種持久的社會狀態,但治療效果的顯著提高仍將改變目前糖尿病康複的文化。
①聶文濤:《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複》,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第123-139頁。
②聶文濤:《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第4期,第14頁。
③舒佳樂:《糖尿病患兒康複的背後》,吉林日報長春周刊,2009-09-22。?
④聶文濤:《區別不同性質的高血糖及其意義》,大家健康,2009年第7期,第232-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