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信息化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裝備在線
作者:達江雲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基礎上演變和發展而來的一種教學法,現如今在各級學校被廣泛使用。它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每個學科有其固有的學科特點及學科規律,對學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師在教學中應以信息化教學為主導,安排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各個環節,運用信息技術模擬出真實的接近物理課堂的情境,實現教學的優化,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1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物理學的基礎知識,了解物質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的一些基本概念。以“波的圖像”一節課的教學為例,要求學生掌握物理實驗的一些基本技能,能獨立完成一些物理實驗,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解決學習中遇到的一些物理問題,結合實物振動設置相關情景,培養利用網絡搜索組織信息的能力。
2 學習者特征分析
這學期筆者所教的學生為高二(7)班和(8)班,通過對學生物理知識的考查,得到學生的基本情況:兩班學生優秀率占總人數的18%,良好率占35%,學習一般的學生占28%,學習較差的占19%。學生對網絡、Excel、Word等應用軟件也較為了解,大多數學生很喜歡上網瀏覽網頁,他們已能較熟練地查找、收集資料,因而為本課程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開展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 教學過程設計
信息技術與物理課堂教學整合後的教學過程沒有一定的教學流程,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信息化教學的設計遵循的教學模式為:提出問題情境——引導自主學習——小組協商討論——評價總結。
3.1 設置問題情境,導入課題
對於“波的圖像”一節課,筆者首先用波動演示儀給出波動過程振動質點的位置特點,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由波動演示儀給出波動過程振動質點在某一時刻所在的位置,模擬科學家的思維過程,引導自主學習的深入,然後定格在某一時刻。通過演示文稿,提示學生建立直角坐標係來描述波的運動過程,讓學生思考討論確定橫軸和縱軸所代表的物理量。把學生要思考討論的問題在計算機上展示出來,讓學生以小組協作的方式討論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的關係,讓不同的學生分別扮演學習者和指導者的角色,雙方角色可以互換。此階段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觀察內容和思考探究的空間。
3.2 利用網絡資源,引導自主學習
通過多媒體技術充分展示了具有現代化的教學方式,這是傳統教學媒體難以展示的現象。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作為課外學習的補充,並提供了大量與本章節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和網站,極大地方便了學生查閱和自學,有利於學生擴大知識麵,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生分組給出答案時,教師先啟發引導,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討,最後教師歸納各小組推導過程中的要點,總結出隻有重力做功情況下的機械能守恒定律,並強調其適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