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職業的選擇與設計(3 / 3)

4.興趣與擇業

一個人能否在事業上順利發展,能否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就,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其能否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發展、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才能的職業崗位。對某種職業的興趣與愛好是影響大學生擇業的重要因素。大學生總是希望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並力求在自己的工作中獲得成就,而興趣和愛好有助於他們取得成就。一個人如果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精神狀態就不會好,同時還會產生緊張的心理。要知道,緊張不單純取決於所做事情的多少,而且還取決於做什麼工作。如果將工作當作負擔,你就會覺得緊張,覺得無聊;如果認為繁忙的工作不僅是責任還是樂趣,那麼你就能承受緊張,並從中得到快樂和安慰。

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機會很多,而感興趣的工作機會卻很少。在這個過程中,最根本的是要正視現實,適應社會需要。社會需要是事業的沃土,時勢造英雄,順勢成英才。要從分析社會發展的趨勢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要注重能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和機會,不要計較現狀的困難、條件的艱苦,這非但不會妨礙自己才能的發揮,反而會為發展自己的才能提供機遇與挑戰。

當然,在走向社會確定自己的位置時,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天賦、素質和興趣。如果出現學非所用、學用脫節的情況,就很容易窒息人的創造性,傷害人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麵,要有主見,要果斷,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培養自己的興趣,熱愛你將要從事的職業。其實每個人都必須被動地去做一些他(她)並不想做的事情,表演一些他(她)並不喜歡表演的角色,過一種他(她)不願過的生活。雖然這樣很無奈,但隻要專心致誌,鍥而不舍,那麼你就絕不會感到煩躁不安,失落惆悵,反而會感到心安理得。在計劃經濟的年代,大學畢業生都是根據國家的統一分配就業的,他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從事自己原來可能並不喜歡的工作。後來時間長了,不但培養了他們對新專業的濃厚興趣,也使得他們在新的專業上作出了成績。另一方麵,也要敢於根據自己的長處,更換職業。與其待在原地無所作為,倒不如勇敢地走向自己該去的地方。

“心理拓展活動設計”

活動題目:我的未來不是夢

活動目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們將踏上的某一個職業崗位,也許正是你的理想,也許和你最初的理想相差甚遠。但無論你將來幹什麼,從現在起,在現實的基礎上確立的理想才是真正可行的,有了理想才會有將來的一切。今天的活動,是幫助大家弄清楚自己的職業理想是什麼,從而確定自己努力的目標。

活動過程:

(1)分組以簡單動作表演“我的理想職業”,其他同學猜測。

(2)小組討論:如何培養興趣、充實自我,實現自己的願望?如果我們不能從事自己所向往的職業,應該怎麼辦?

(3)進行理想職業設計:寫出自己將來想從事的工作名稱、工作要求、必須具備的能力以及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4)製訂計劃:為了實現將來的打算,現在需要做的準備。

“問題討論”

你能說出什麼職業適合你的性格特點嗎?如果這個職業適合你,你靠什麼來駕馭它呢?

■ 大學生怎樣進行職業設計

職業設計可以幫助人們在認識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社會的過程中,尋找並調整個人與職業的適應關係,確定符合自身特點的職業發展方向,樹立明確的職業目標,逐步完善職業策略,滿足個人的自我需要,為社會的進步發展作出貢獻。應該強調的是,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社會是職業設計的關鍵所在,掌握必要的方法與技巧也非常重要。

1.積極適應社會需要

成功的職業設計必須處理好職業與社會需要的關係。因為社會的發展一方麵製約著個人的發展,另一方麵也為個人提供了施展自己抱負、實現自己職業目標的場所和機會。因此,職業目標必然會受到社會的製約。隻有職業目標與社會需要相適應,職業設計才有實施的環境。因此,正視社會現實,麵對社會需要,是職業設計的出發點。現實是客觀的,既有有利於自己的一麵,也有不利於自己的一麵。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推進,社會將盡可能地為每個人提供較好的從業環境,這將為人們施展自己的才華提供廣闊的天地,為人們自身的發展與成才提供機會。但是我國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社會所能提供的職業崗位還不能盡如人意。供需不平衡,邊遠地區、艱苦行業、基層單位急需人才的現實需要我們去麵對,某些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的危險誤導急需我們去深思。

2.客觀地認識自我

人們隻有客觀地、全麵地認識自我,對自身及職業的各方麵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保證職業設計的有效。而且,認識和了解得越徹底,職業設計才能越好。一個立誌做警察的人,可能對警察的工作及其需要付出的代價不是很了解;同樣,夢想成為藝術家的人可能不知道藝術家要具備的條件及如何作出努力。這時,就需要人們客觀地認識與評價自我。試想,一個人如果對自己不了解,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和氣質,他怎麼可能知道自己的特長,怎麼可能知道哪些職業適合自己呢?所以,了解自我,挖掘個人資源,是設定職業目標及策略的前提條件。

3.明確職業目標

確立職業目標,消除不必要的猶豫,便於使人全身心地致力於目標的實現。而且,目標越明確,人們追求成功的驅動力就越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在設定職業目標時,每個人都無法回避諸如自身的個性特點、就業機會、家庭及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人們又難以意識到這種影響之大直接左右著職業設定的準確與否。仔細分析一下人們在以往選擇職業時容易出現的各種錯誤,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大多與人們對影響職業設定的因素的認識不清有關。因此,在設定職業目標時,要考慮這樣一些問題:自己喜歡的工作到底是什麼?自己的專長是什麼?現有的工作對自己的重要性是什麼?家庭對自己的重要性是什麼?有哪些工作機會可供選擇?還有哪些與工作有關的其他因素要考慮?不能明確職業目標,人們就不可能有足夠的追求成功的驅動力,其職業設計的有效性就更無從談起了。

4.製定求職策略

求職策略是指為實現職業目標而製定的相關的行動計劃。求職策略製定得越具體越好,可行性越強越好。職業設計是人們設立職業目標,並通過實施一定的職業策略,以實現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目標與職業策略實施方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係。這種關係解決的是“哪類人最有可能與哪種類型的職業相適應”或“哪類人最適合從事哪種職業”的問題。美國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教授,通過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與他人職業道路的深入研究,於1959年首次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人職互擇”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根據每個人的個性特征及其擇業傾向,可以將從業者劃分為不同類型。根據職業的特點與其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也可以將職業分為相應的類型。一旦從業者與職業類型相同,二者之間的相互吸引就表現出來,某一類型的人從事類型相同的職業,即為“人職匹配”,這時人們才能發揮其所長,做好工作。(求職策略的具體內容見下節———求職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