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附錄:五行掌辨證應用與中醫養生(1 / 1)

說到中醫養生,就不得不提四時陰陽。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陰陽是萬物之本的觀點,中醫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處於陰陽相互矛盾的統一體之中,養生一定要順應陰陽變化的客觀規律,這樣才能增強五髒六腑的適應能力,取得內外環境的統一。

陰陽學說認為,春夏屬於陽升的季節,所以在這兩個季節要養陽。春季是陽氣的生發季節,對應於五行中的木,所以關於人體在春季的狀態,我們可以理解為,肝木在主事,是它讓生命維持生機勃勃。

自然界的陽氣經過了春天的生發,到了夏天,萬物茂盛,生命也到了長的過程,從春天到夏天,是一個木生火的過程,也就是陽升的過程。

如果一個人在春夏二季總是很頹廢,沒有精神,我們就可以考慮是否陽升的過程出了問題。

講完了春夏的陽升過程,再來講秋冬的陽氣收藏的過程。秋天主陽氣回收,大地將春夏生發的能量回收起來,滿山遍野到處果實累累,而陽氣到哪裏去了呢?收回來了,這就是陰陽轉化的奧妙。到了冬天,陽氣潛藏,陰氣主事。如果在冬天,陽氣收得不好,就會出現問題。

明白了中醫的四時陰陽觀,我們就可以和著自然界陰陽消長的節奏來修養身心了,於是便有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人體五髒與陰陽的對應關係是,心與肝屬陽,肺與腎屬陰,所以我們在春天適合養肝,夏天適合養心,秋天適合養肺,冬天則適合養腎。

養生除了要尊重四時陰陽變化規律,還要尊重生物節律。在這裏,我們要弄清楚十二經脈的“生物鍾”。每一條經絡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都有一個經氣運行的高峰期,基本上每隔兩個小時就有一條經絡進入高潮期,而和它相對的經脈則處在低潮期。

掌握了經絡的“生物鍾”,就可以很好的解釋養生中的諸多問題了。比如,養生觀中十分強調早餐的重要性,為什麼早餐這麼重要呢?我們就可以從經絡裏來找原因。因為胃經的高潮期在早上的7點到9點這個時間段,這個時候胃的功力最強大,如果我們吃進營養充足的早餐,就會使食物轉化成能量,以供我們一天之需。然而現代人卻常常忽視早餐,到了晚上卻大魚大肉的吃。殊不知,晚上7點到9點是胃經的低潮期,過多的食物反而會造成胃的負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我們再來看看心經的養生時辰,它的高潮期在中午11點到下午1點之間,因此在中午不適合運動,以免增加心髒的負擔,“傷心”會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晚上11點到淩晨3點是肝經和膽經的黃金時段,而肝膽主排毒,所以在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睡眠,讓身體徹底放鬆休息,為肝膽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很多喜歡熬夜的“夜貓子”體內“中毒不淺”,就是因為破壞了肝經和膽經的生物節律,導致體內的毒素排不出去。

下麵就附上一張十二經脈的時辰圖,以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每條經脈的高、低潮期。如果您按照生物節律來養生,相信您一定可以提升自己的能量,並讓身心都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