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立足課堂教學,並將德育教育延伸拓展到社區,讓小學生進入居民社區,進行幫老助殘活動,給老人讀書看報,給殘疾人送報紙,培養小學生的道德認識和行為。
三、結合時事內容,感化孩子的愛國情懷
小學生模仿力雖然強,但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弱,這就需要老師耐心的進行培養。所以,老師要鼓勵小學生關注電視新聞,讀報紙,看課外書籍,培養他們關心國家大事,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老師在思想品德課上,可形成一個交流的習慣,師生一起分享最新的信息和國際動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激勵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提高其思想品德有極大地輔助作用。課文中有《維護祖國榮譽》一課,筆者從國旗和國徽以及共和國的建立講起,維護國家的尊嚴,保證祖國強大是每一個華夏子孫的義務和責任,通過講解,讓小學生產生強烈的自豪感,榮譽感和責任感。
又如筆者以《敬禮,五星紅旗》為例,課文內容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遠在異國他鄉的少先隊員們尊敬國旗,維護國家形象和榮譽的故事。課前,筆者讓小學生利用網絡或者書籍資料,尋找五星紅旗的題材和故事,小學生在尋找五星紅旗的時候,心裏充滿敬意和自豪感。尤其看到奧運會上,五星紅旗像不落的太陽,孩子們熱血沸騰,對著屏幕大唱《歌唱祖國》和《紅旗飄飄》,群情激昂,化作一份力量,五星紅旗的意義得到了充分體現。德育教育的目的得到了進一步實現。
結束語
總之,從事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以身作則,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高尚的情操,老師要立足課堂教學,並利用社會中的真善美形象和代表進行德育教育。可以組織小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學唱愛國主義歌曲,高唱國歌,進行升旗活動。在一點一滴中培養學生的真善美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小學生的道德行為,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共和國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於光榮.淺談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情感的激發[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1(06).
[2]王淑銘.談思想品德課的道德施教[J].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2000(03).
(作者單位:南京樹人國際學校宿遷分校)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