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意義的語文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是處於主導地位的,學生是被動學習語文知識的,學生學習的目標是掌握語文知識,學生不需要去探索與懷疑,因為都有現成的答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隻是注重培養學生怎樣應對考試、怎樣做筆記和怎樣聽講,這樣,失去了語文的靈魂和生命。教師要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就一定要擺脫舊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應用人文性的學習方式,使語文教學課堂充滿活力和富有情趣。這需要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應用靈活多變的語文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創造美、欣賞美和感受美。具體來說,需要應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呢?可以說教無定法,比如,教師充分地應用好課堂上的前十分鍾,講一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讀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者是進行成語接龍和詩詞背誦。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感悟與口語表達能力,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與此同時,讓學生得到了熏陶,當教師在講一些感人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會大受感動,流下眼淚。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內容,應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與情感素養。比如,教師在講解散文單元的時候,選用一些適合的音樂作為背景,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體會到課文的人文氣息。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其實踐主題最根本最集中地表現為完滿人格的培養和追求。這是世界語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課題,也是整個世界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這本書要教給學生如何生活,通過國語的學習了解人生的真話,使自己充分體會到人生的豐富。以便像一個真正的人一樣活下去。美國的語文教育也很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格陶冶。前蘇聯教育家讚可夫認為在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學校要培養出桔抑豐富、道德純潔、體魄健全的新人。這些事實表明,未來世界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將由片麵強調語文教學要傳授語文知識、技能、技巧,忽略兒童人格發展,轉向既重視知識、能力,又重視發展學生的健康人格。反思我國當代語文教育現狀,我們有必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學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格教育。
(作者單位:河南省民權縣城關二中)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