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中學生寫作興趣淺談
教學交流
作者:王娜娜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中學生逐步趨於成熟,但還不善於發現問題,寫完作文後修改較少,小至詞語運用,大到篇章結構,常常會疏於考慮。教師在批改時,倘若沒有語病,可改可不改的地方盡量因勢利導,避免大砍大改,把學生的作文改得麵目全非,以教師的思想代替了學生的用意。即使非改不可,也要與作者的原意吻合,幫助學生領會改動原因。原文有毛病的地方,一定要指出來,不能忽略過去;重要的地方,教師改動一二處,為學生修改或潤飾文字作示範,以便能引起學生斟酌文句的興趣。
為了提高批改效益,教師一般采用以下三種批改方式:第一種是全部批改,個別麵改;第二種是抽樣重點精批細改,其他略改;第三種是抽樣重點麵改,其他略改。這些批改方法都各有長處,但容易因教師的一相情願而挫傷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常在作文批改中適當地留些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作業,如一名學生在《往事的回憶》一文中記敘老師對她的鼓勵和由此產生的感動,結尾寫到:“如果每位老師或每個人都彼此互相鼓勵,那麼,世界上多的就會是勇氣、信心和力量。”這段文字通順,沒有大的語病,但是過於平淡,與文章主體感情不和諧。我在批語中沒有寫這些,而是留下一道作業:“老師給你的鼓勵讓你感動,你今後又會如何做呢?”一個容易回答但又要經過一番思考的問題擺在學生麵前,學生後來的修改是:“老師給予我的真誠鼓勵,我會悉心保存,並將它送給更多的人,讓它創造更多的感動。”這個作業主要在於引導學生探索寫作,這是使學生得益的關鍵,正如葉聖陶所說:“教師改文,業至辛勤,苟學生弗曉其故,即功夫同於虛擲,今責令其探索,彼必得用心而自得之矣。”
留這類作業時應該注意:作業應該是一個懸在空中的誘人蘋果,要讓學生看得到,“跳一跳”又能摘到,以此來不斷地引導其寫作的興趣。每次寫作訓練前,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導入,精心創造適合學生創新思維的氛圍,喚起學生對所寫事物的認知、情感,進而產生寫的衝動。正如魯迅先生說的:“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如果學生缺乏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會腹中空空,腦中空洞,無寫作之本。陸遊也說:“爾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詩外的功夫就是對生活的體驗,感受和認識。例如:布置作文題目《可愛的家園》,教師最好抽出一節課的時間帶學生走出課堂,到故鄉的工廠、經濟園、養殖區,甚至是遼闊的田野裏去走走,給他們講講家鄉的變化,讓學生們親自跟經濟園主,養殖場專家交流一下,和動植物近距離接觸接觸。學生們個個都會興高采烈,侃侃而談,浮想聯翩有說不盡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