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感

卷首語

作者:馬尚龍

有一位朋友講了一個親眼目睹的故事。在日本的新幹線上,有幾個站立者,卻也見到有空座位。車開了,有站立者躬身問空位旁邊的坐位者,空位是否有人,坐位者——西方人模樣,點頭說有人。問者再次躬身道謝。火車開了一個多小時,中間也停了好幾站,有上下客。車廂裏繼續著兩個“始終”:始終有人站立,那一個空座位始終空著。其實還有第三個“始終”:從第一個站立者問過那一個坐位者之後,始終沒有人再問一次,更沒有人對那一個坐位者有任何言語和眼神的不屑。站立者有看手機的,有看報的,有互相低語的,就是沒有一個人再去看一眼那一個空座位的。

似乎這是日本人國民素養好的例證,同時也有素養不好的外國人作為對比——幸好不是中國人,因為中國公共場合此類事件常有聽聞,還會就此聽問到延伸消息,有引起爭吵的,更有發表自己見解的,微信上就常有人,甚至是公眾人物對這些行為不屑的言辭。與新幹線上的日本人似乎有所不同,那幾位站立者的態度是沒有態度,好像這個座位一直有人坐著一般。

去過日本的人,都會對日本人親和微笑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有外國人失禮的舉動,日本人仍舊不失親和微笑。看多了,漸漸覺得,日本人的親和微笑,是文化修養,又不僅僅是文化修養。在本地的市井民俗中也會感受得到,隻是不如日本那麼普遍罷了。

這是優越感。人是會為自己的優越感愜意的。

優越感以往一直是貶義的,尤其是當一個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為榮耀,以自己的物質享受作為驕傲,那就是一個人不應該有卻實實在在有的優越感。當下市井社會恰恰又是為物質優越感提供了炫耀的可能,房子,車子,奢侈品,物質享受,都極有可能成為優越感的標簽。為物質優越感炫耀很難,也很容易,需要錢不需要文化。

精神優越感也需要錢,還需要文化和修養,需要建立在文化和修養之上的境界。杜甫名句“一覽眾山小”,有其本義,卻也是可以用來注解一個人的精神優越感。一個人登上了山頂,就不再可以和山腳下的一樹一草計較了,不僅不可以計較,都不可以再去貶斥一樹一草的低矮了,如果計較了貶斥了,那就枉為會當淩絕頂。沒有高度就沒有境界,有了高度也未必有境界。

有人認為這麼一種境界是需要定力的,需要提醒自己不可以計較。這恰是對精神優越感的誤讀。物質優越感有愜意,精神優越感也愜意。那幾個火車上的站客,雖然站著不如坐著舒坦,但是看到了精神世界狹小低下的人的存在,與其讓這一個占座者意識到自己的低矮,不如讓自己更顯得高大,這才是愜意,才是優越感。在做一件愜意事情的時候,當然不再需要定力。也許他們當中的某一位會上傳到微信,有照片,甚至有視頻,在微信的字句裏,表現出了自己的高尚。隻是精神優越感表現出來的時候,已經不優越了,自有同樣的親曆者一直保持著莞爾一笑的默然。精神優越感在於不表現,也不期待被頌揚;如果要說在於,也許是有同樣優越感的人的會心一笑,或者是剛剛登上了境界的人的發現: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正是在這時候才可能發現,那人的視線裏根本沒有你。

精神優越感看上去和謙和一樣,卻是這一種可怕的力量。

本期頭條《半文盲的農婦,畫出最質樸的斑斕世界》中的農婦,她的成功之處有沒有精神優越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