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頭、頸部的科學保健(4)(1 / 3)

取穴:選主穴神門點、皮質下點、腦點、交感點、神經衰弱點、失眠點,配穴心點、睥點、咦點、膽點、肝點、腎點、胃點、肺點等。

治療方法:用4毫米左右的冰片貼在7毫米的方形膠布中心,貼壓在所選穴位上,揉按約1分鍾,每次選主穴2~3個,配穴3~4個,白天做3次,飯後各揉按1次,睡前半小時再揉按1次,每次3~5分鍾。3日更換1次,4次為一個療程。頑固性失眠症患者,可在神門、腦等穴的耳背對應點用王不留行子加壓。

值得注意的是,膠布的周圍要嚴密封閉,以避免冰片揮發,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拔罐療法讓你欣然入夢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療法,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蒸汽、抽氣等方法使罐吸附於相應的部位,產生溫熱刺激,使局部發生充血或淤血的現象,具有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清熱的功能,而且還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等。下麵就介紹幾種治療失眠的拔罐方法:

1.火罐法

取穴:心腧、膈腧、腎腧、胸至骶段脊柱兩側全程膀胱經內側循行線及周榮穴。

治療方法:以拇指指腹在心腧、膈喻、腎腧上進行往複重力揉按5次左右,然後於兩刪膀胱經上各拔罐4個(均勻分布),留罐30分鍾,起罐後即在周榮穴的範圍內再拔罐30分鍾。每周治療2次,6次為1療程。

2.剌絡拔罐法

療法一

取穴:A.大椎(第7頸椎棘突下約與兩肩峰相平)、神道、心腧、肝腧。B.身柱、靈台、睥腧、腎腧。C.中脘(在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關元(臍下3寸)。

治療方法:局部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所選穴位後,立即加拔火罐,使之出血。留罐10~15分鍾,去罐後揩淨血跡。以上各組穴每次用1組,每日或隔日1次。

療法二

取穴:肩胛間區到腰骶關節脊柱兩側距正中線0.5~3寸的區域。

治療方法:在以上區域內常規消毒後,用皮膚針或滾刺簡進行輕刺激,使局部皮膚潮紅,然後在其上排列數個罐(排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周治療2~3次,待病情好轉時,可減至每周1~2次。

3.針罐法

取穴:背部白風門到肺腧,每隔2橫指取1處;內關、足三裏、三陰交及其上下每隔2橫指備取1處;外關、合穀、湧泉、太陽。

治療方法:將青黴素空瓶磨掉底部後製成小抽氣罐,置於以上所選用的穴位處,緊貼皮膚上,用10或20毫升注射器將小罐中的空氣抽出,罐即緊拔於皮膚上。然後再注入4~5毫升清水,保持罐內皮膚潮濕,避免因負壓過高造成皮膚滲血。留置10~15分鍾後,將罐取下,擦幹局部。7次為1療程,每次更換穴位。

采用拔罐法時須注意以下事項。

(1)高熱、抽搐、痙攣等證,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時,要避免燙傷病人皮膚。

(3)針罐並用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按壓入深處,造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5)拔罐後一般局部皮膚會呈現紅暈或紫紺色淤血斑,此為正常現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淤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於留罐時間過長而引起的皮膚水泡,小水泡不需處理,但要防止擦破而發生感染;大水泡可用針刺破,放出泡內液體,並塗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

刮痧療法,讓失眠遠離你

失眠是由於心神失養或不安而引起、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症。失眠者會難以入睡或睡眠不久就醒,醒來難以睡去,或者徹夜不眠。患者常伴有頭昏腦漲,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記憶力減退等。

刮拭方法

用單角法刮拭頭頂四神聰。

用單角法刮拭後頭部風池、安眠穴。

用麵刮法從上向下刮拭背部心腧至脾腧。

用單角法點揉內關、神門、湧泉穴,以出痧為度。

刮痧對失眠症有較好的療效,但應在患者臨睡前1~2小時施用。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用刮痧治療失眠,以下幾類情況是絕對不可以刮痧的:

(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禁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