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借鑒國外模式時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中國擁有東亞五分之四的人口,比東南亞國家的總人口還多一倍多。3000年來,中華文明一直在亞洲占據主導地位。在過去20個世紀中,中國在18個世紀中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在帶領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走向更大繁榮的過程中,中國創造了自己的發展模式,盡管它免費借鑒了其他東亞國家的發展模式,更不用說借鑒了西方的模式,但它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幾乎沒有人想接受自毛澤東以來的中國領導人談到恢複中國“尊嚴”時所說的話。恢複中國“尊嚴”指的是中國作為亞洲大國的重新崛起。(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3月8日)
社會
中國“80後”生存狀態成輿論焦點
進入2010年,中國年輕人的精神困惑與生存狀態成為輿論的聚焦點。從報刊與網絡上年輕人對生活現狀的描述與自我調侃看,中國社會恍若進入“奴”的時代。除了已經廣為人知的“房奴”、“車奴”、“卡奴”以外,最近被討論的還有“證奴”(為報讀考取各種資格證書而負債累累)、“婚奴”、“孩奴”以及中國式“白奴”。所謂“白奴”,全稱是“白領奴隸”,其涵義與“月光族”(每月收入當月花光,無法儲蓄)大同小異。但是,估計是“月光族”仍無法讓當事人透徹表達心頭之痛,又創造了“白奴”一詞,作為對“白領”的新解。他們是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簡稱“80後”。他們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成長的新一代,也是實行計劃生育後出生的一代。這群年輕人的生存狀態、希望與失望、壓力與困惑正在成為社會的重要課題。(新加坡《聯合早報》2010年3月1日)
改革開放
對外國投資企業進行挑選的中國
“世道變了”,這是在華投資的外國企業經營者最近常說的一句話。過去,中國公務員為吸引外資而跑前跑後,現在則是手裏拿著顯微鏡,對前來投資的外企是玉還是石進行鑒別。隨著經濟增長,中國對外資的渴望已經降低了。對那些瞄準廉價勞動力的企業,中國政府引導他們到西部投資。對那些導致環境汙染的投資則拒之門外,讓它們“去別的國家吧”。從幾年前開始,來東部沿海的投資如果不是高新技術,即使帶著現金來也不受歡迎。最近中國更是“得寸進尺”,即使對高新技術投資,也要有選擇地接受。在鋼鐵、石油和汽車等行業,外企競相提出增設工廠,但中國卻準備叫停部分項目。(韓國《中央日報》2010年2月24日)
教育
中國教育模式弊大於利
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孩子為了實現父母為他們製定的目標,為進入能夠提供良好職業前景的大學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近來僵化的教育製度在社會、媒體甚至政府當中引發了爭議。北京市政協委員、教育工作者王晉堂撰寫數百篇文章揭示中國教育模式弊大於利。他說:“中國的孩子們沒有幸福的童年。他們被競爭、紀律和課程壓得透不過氣。奇怪的是,當他們進入大學後就都鬆懈下來,因為重要的在於你師出何門。真正有意義的是畢業證上的印章,而非你能做什麼。”王委員表示,很多年輕人在進入大學之後迷失了方向,他們把整個童年時期都花在拚命學習上,現在不知道該怎麼做或者做些什麼。(墨西哥《改革報》201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