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濟

中國應警惕經濟刺激計劃負麵影響

中國2009年取得的GDP增幅(8.7%)是一項驚人的成就。可如今,北京不得不應付它為了在“大蕭條”時期實現這一增幅而采取的措施所造成的負麵影響。在去年經濟滑坡期間,各省市從銀行大肆貸款,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極大刺激了GDP的增長。銀行在2009年發放的貸款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總額接近於GDP的30%。這樣的貸款增幅與正常的經濟邏輯背道而馳。這樣大量的貸款有沒有可能全都貸給了有資格的借款人,用在有利潤的項目上,使借款人得以償還貸款,除非中國的銀行業者擁有某種超人的信貸風險分析能力(可以肯定地說,他們沒有),否則這似乎是不可能的。既然中國的地方政府有可能陷入了債務困境,那麼這對國有企業和私營部門意味著什麼?(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2月25日)

中國將痛苦,但不會崩潰

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其貿易順差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也是有史以來最高之一。這限製了中國應對國內經濟萎縮的能力。世界不再能輕鬆接納其增長政策。中國會崩潰嗎?不會。中國可能會經曆痛苦的金融緊縮,但這並不一定導致增長率暴跌。這個國家還會繼續以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的速度發展。它在全球GDP中的份額也會上升。調整並不代表著崩潰。(英國《金融時報》2010年3月2日)

中國:新的經濟模式?

中國用與亞洲其他國家一樣的政策實現了快速增長。基本的戰略是通過投資於低薪勞動力為西方消費者生產廉價出口商品來啟動增長。貿易、投資、出口、民營企業——這些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增長的基本組成部分。用一個詞來描述,就是“資本主義”。讓中國“與眾不同”並使其經濟擁有特殊優勢的是其政府比別國政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銀行和企業的國有,對資本流動的控製以及其他措施。中國經濟當前麵臨的主要問題——飛漲的房價和逐步顯現的呆賬問題——是官員們認為他們可以像開關台燈那樣開關銀行部門所造成的結果。去年信貸爆炸期間產生的相當一部分貸款進入了國企和地方政府——這顯示出或許這種貸款是政府政策所驅動的,而不一定是經濟的實際需要。(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3月1日)

政治

趨勢:中國將在全球實現偉業

中國而今是一個大國,其在全球的重要性超過了歐洲和日本。沒有中國的合作,世界幾乎很難就任何問題進行決策或達成共識。有多位學者已開始考慮,一個新興大國如此大規模的崛起將給世界帶來什麼後果。基肖爾·馬赫布巴尼給他的新書起名為《新亞洲半球:不可阻擋的全球力量東移》。馬丁·雅克寫了《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一書。上述著作表明了一種趨勢,即人們都認為,中國將在幾十年後成為在全球實現偉業的大國。(《印度時報》2010年2月24日)

中共塑造“廉潔政府”

北京為黨頒布新的行為準則。中共中央意在塑造“廉潔政府”和“透明官員”,因為它擔心地方上尤為司空見慣的行賄和任人唯親現象有損其國際聲譽。中共政權認為自己有必要采取應對措施——在必要時殺一儆百。但這種威懾政策似乎無法震懾地方大員及其他幹部。腐敗、欺詐、任人唯親在中國是一種社會群體現象。中國的市場經濟開放是成功的,但幹部肆無忌憚地中飽私囊則是另外一回事。(德國《世界報》2010年2月24日)

美國民意:21世紀是中國世紀

很多人認為,盡管20世紀可能是“美國的世紀”,但21世紀將是中國的。在華盛頓與北京關係嚴重緊張之際,《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進行的一項新民意調查得出上述結果。在被問及這個世紀將更可能是“美國的世紀”還是“中國的世紀”的時候,對於兩國的經濟,美國人看法平分秋色,41%的人說是中國的世紀,40%的人說是美國的世紀。在世界事務方麵,美國人更傾向於中國,43%的人說是中國的世紀,38%的人說是美國的世紀。(美國《華盛頓郵報》2010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