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了,奮進號(1 / 3)

深邃空間

作者:龐征

2011年5月16日,美國“奮進”號(Endeavour)從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進行最後一次飛行,然後退役。這是“奮進”號航天飛機第25次飛行,也是航天飛機第134飛行,還是航天飛機第36次飛往國際空間站以及美國現役航天飛機倒數第2次執行任務。

一波三折

美國很關注“奮進”號的“謝幕之旅”。在此前的4月12日舉行的紀念航天飛機發射30周年紀念會上,許多人對航天飛機戀戀不舍,留下了傷心的熱淚。曾幾何時,人們對這種全新的“太空雄鷹”寄予了巨大的希望,認為它是繼“阿波羅”登月後一座新的裏程碑。航天飛機的確也不負眾望,在載人航天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沒有航天飛機,許多重要的航天器無法上天;沒有航天飛機,“哈勃”空間望遠鏡無法維修;沒有航天飛機,國際空間站無法建造……然而大量實踐表明,可能是由於技術過於超前,它存在成本高、風險大兩大目前無法克服的致命軟肋,所以,美國不得不忍痛割愛,讓它退出太空舞台。

“奮進”號原計劃4月29日升空,但在倒計時過程中,工程師發現其電力裝置加熱器的一套電路失靈,該加熱器可以防止航天飛機在軌道運行時電力裝置內的聯氨凍結。那天大約70萬遊客前來觀看當天的發射。推遲發射的消息公布後,在觀測區的遊客臉上寫滿了失望。

盡管“奮進”號推遲發射,美國總統奧巴馬一家4月29日那天仍按計劃到卡納維拉爾角進行了訪問。

此前,美國曆史上僅有兩次時任總統現場觀看載人航天器升空:一次是1969年11月14日,尼克鬆觀看“阿波羅”-12載人登月飛船發射;另一次是1998年10月29日,克林頓和夫人目送時年77歲的參議員格倫乘“發現”號航天飛機上天,格倫也因此成為迄今世界上年齡最大的航天員。

“奮進”號航天飛機此次飛行的指令長為馬克 凱利(Mark Kelly)。其他機組人員包括駕駛員格雷戈裏 約翰遜(Gregory Johnson),任務專家格雷格 查米托夫(Greg Chamitoff)、安德魯 費尤斯特(Andrew Fuestel)和邁克爾 芬克(Michael Fincke)、羅伯托 維托裏奧(Roberto Vittori),其中,維托裏奧是意大利人,其餘都為美國人。他們預計在軌道上度過14天,在此次任務期間的第5、7、9與11天共進行4次行走,每次出艙2名航天員,每次行走持續約6個小時。

值得一提的是,“奮進”號指令長馬克·凱利是國會眾議員加布麗埃勒 吉福茲的丈夫。今年1月8日,吉福茲在圖森市與選民見麵時遭槍擊受重傷。不過,正在康複的她也現身肯尼迪航天中心。吉福茲一心要觀看丈夫最後一次執行任務,送“奮進”號一程。吉福茲的發言人說:“她能夠參加這次非常具有曆史意義的發射儀式,真的是意義非凡,她不想錯過。”

其實,“奮進”號的最後一飛並不順利,之前還遇到一些其他麻煩。

2011年3月14日,在“奮進”號航天飛機準備現場發生了意外事故,一名名叫詹姆斯·瓦諾夫的人在39A發射台工作時從一層摔至另一層,盡管醫務人員迅速趕到,但瓦諾夫最終不治身亡。事後經確認,死者係美國航天飛機發射主要承包商——美國聯合發射聯盟的工程師,事故發生時,死者正在“奮進”號發射台上作業,但不知何故他突然從上麵摔了下來。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及美國航空航天局均未披露其他細節,肯尼迪航天中心發言人坎德雷亞·托馬斯表示:“此事仍在調查之中。調查期間發射台的全部工作已經暫停。”

2011年3月3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遭遇罕見暴風襲擊。盡管現場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受傷,也沒有大的財產損失,但給訓練工作造成了延誤。當時“奮進”號的6名航天員正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正準備前往39A發射台練習應對緊急突發狀況,其中的芬克和維托裏奧沒有航天飛機飛行的經驗,所以按計劃他們應該先進行一些練習,結果遇上暴風咆哮,使這一計劃受阻延期,而對於“奮進”號的全麵檢查工作也因此被迫推遲到暴風雨結束之後進行。

完美收官

“奮進”號此次的飛行代號為STS-134,其主要任務是為國際空間站送去“阿爾法磁譜儀”-2(AMS-2)高能粒子探測器,以及“快速後勤搬運器”-3(ELC-3)平台。另外,還為國際空間站送去S頻段通信天線、高壓氣罐和加拿大“德克斯特”(Dextre)雙臂機器人的附加配件等。在安裝完“阿爾法磁譜儀”-2和“快速後勤搬運器”-3後,這個世界上投入資金最大、參與國家最多、建造周期最長、技術難度最複雜的航天器也宣告全部竣工。

“阿爾法磁譜儀”-2用於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暗物質,探測宇宙射線的來源。尋找和研究這兩種物質有助於揭開宇宙誕生和演變之謎。“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由美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於1994年提出並負責研製,有來自16個國家的6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包括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高能物理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等。它被認為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空間站計劃和強子對撞機計劃之後的又一個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根據目前公認的大爆炸學說,宇宙是由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間的所有物質都是在大爆炸後產生的。當代粒子理論物理學認為,大爆炸產生了多少物質,就應同時產生多少反物質,而且它們的外觀是一樣的。目前已知的物質都是正物質,它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帶正電的質子和帶負電的電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組成。與此相反,由帶負電的質子和帶正電的電子組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