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壽世青編》
蘿卜粥
【配方】大白蘿卜1個,白米50克。
【製法】先煮蘿卜,熟後絞汁去渣,用蘿卜汁湯煮米成粥。
【用法】可供早晚餐溫熱服食。
【功效】消食利水,寬中止渴。
【主治】胸膈滿悶,食積飽脹。
【出處】《本草綱目》
豇豆粥
【配方】豇豆100克,粳米200克。
【製法】將豇豆洗淨放入適量水中燒開約10分鍾,加入洗淨的粳米,用慢火煮熬,待米爛豆熟時即成。
【用法】老少早晚皆可服用。
【功效】健脾益胃,消食化積。
【主治】脾胃虛弱而致身體消瘦,麵色萎黃,食積腹脹。
【出處】經驗方。
菜花粥
【配方】菜花200克,豬肉末50克,粳米100克,精鹽、味精、豬油芒少許。
【製法】先將菜花削去梗上的葉子,切成小薄片。再把粳米洗淨,待水沸後下鍋,開鍋後,加入菜花、豬肉末、豬油煮成粥。吃時調入味精、精鹽即可。
【用法】每晚溫熱服食。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主治】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噯氣或嘔吐,酸腐食臭,大便不暢。
【出處】經驗方。
鍋巴粥
【配方】飯鍋巴200克,山楂20克,白砂糖100克,清水適量。
【製法】選金黃色未糊的飯鍋巴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後放入山楂和白糖,熬爛成粥即可。
【用法】每日2次,連服數日。
【功效】補氣健脾,消食導滯。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食積,脾虛久瀉,或老年人不思飲食,消化不良,脾虛泄瀉等症。
【出處】《中醫兒科學》
酸梅粥
【配方】酸梅粉20克,西米50克,白糖適量。
【製法】先將西米浸透。酸梅粉冷水調勻,再把酸梅粉、白糖和西國米放進開水鍋裏,共煮成粥即可。
【用法】每日2次,多食令人發熱,故凡血熱火旺者,不宜多食。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海食。
【主治】腹脹胃滿,不思飲食,痢疾,嘔,吐瀉。
【出處】經驗方。
黃芪內金粥
【配方】黃芪12克,薏苡仁、赤小豆各10克,雞內金粉7克,金橘餅1個,糯米80克。
【製法】將黃芪放入鍋內,加水煎煮20分鍾,濾去藥渣,放入薏苡仁、赤小豆煎煮30分鍾,再放入糯米並調入雞內金粉,煮熟即可。
【用法】早晚空腹食之,每日1劑,先溫熱服粥,再食金橘餅1個。
【功效】益氣健脾,消食化積。
【主治】消化不良所致胃納欠佳、氣短體瘦、肢體浮腫、大便稀溏等症。
【出處】《養生食療菜譜》
雞橘粉粥
【配方】雞內金6克,幹橘皮3克,砂仁1.5克,粳米30克,白糖少許。
【製法】雞內金、橘皮、砂仁一起研成細末備用,將粳米放入鍋內,加雞內金、橘皮、砂仁、白糖、清水適量,攪勻。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即成。
【用法】每日2次,早、晚各服一湯碗。
【功效】消積健脾。
【主治】小兒飲食不節,睥胃受損,肚腹脹大。麵黃肌壓趣吐,大便粘滯等症。
【出處】《民間食譜》
山楂神曲粥
【配方】山楂30克,神曲15克,粳米100克,紅糖6克。
【製法】將山楂、神曲搗碎,放入沙鍋內煎取藥汁,留汁去渣。將粳米放入另一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煮沸後倒入藥汁,煮成稀粥,再加紅糖調勻即可。
【用法】溫熱適量食之。
【功效】健脾胃,消食積。
【主治】消化不良、脘腹脹痛等症。
【出處】經驗方。
砂仁粥
【配方】砂仁15克,粳米100克。
【製法】將砂仁搗成細末備用。粳米淘淨,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文火煮至米爛成粥,再加砂仁細末,燒沸即成。
【用法】每日2次,作早、晚餐食用。
【功效】暖脾胃,助消化,調中氣。
【主治】消化不良,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氣逆嘔吐等症。
【出處】《老老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