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氣候幹燥,氣溫逐漸降低,應多飲水,維持水的代謝平衡交換,防止皮膚幹裂,邪火上侵。應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無機鹽,同時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物,起清熱解毒之效;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
隆冬時節,氣溫寒冷,人的皮膚血流量減少,立毛肌收縮,以減少從體表向外散熱。日常膳食中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注意通過膳食提高耐寒能力,攝入高熱能食物;二是預防維生素缺乏症,因冬天新鮮水果、蔬菜較少,故應注意適量攝入。冬天的膳食特點是四高,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熱能、高維生素。合理增加營養物質,是人體適應冬日環境的必要條件。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且環境濕度也在不斷變化。人們的膳食必須適當調整,以適應季節的周期性變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體魄。
平時省吃儉用,節日暴飲暴食合理嗎
在我國廣大城鄉,有一種傳統美德,那就是省吃儉用,而在這個值得自豪的美德後麵,卻隱藏著另一種不值得提倡的風俗,那就是節日期間的大吃大喝。老百姓將平時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用在節日“大飽口福”。我們且不說這種風俗產生的浪費有多大,單就營養科學的角度來看,也是極不科學的飲食方式。
首先,膳食中的蛋白質不能互補。由於平時省吃儉用,特別是農村居民,平時不能獲得高質量的蛋白質,膳食以穀類為主,而穀類等植物蛋白是不完全蛋白,即其中所含的人體必需氨基酸是不完全的,氨基酸的組成也不太合理,因此不能很好地滿足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
其次,動植物食品未能適當搭配。平時大部分時間裏,所攝入的營養素是植物性營養素,而節日期間攝入的大部分又都是動物性營養素,二者不是同時攝入,無法相互補益。比如,動物性膳食的蛋白質質量好,微量元素含量高,消化吸收率高,但其脂肪不如植物性食物好,是一種飽和脂肪酸;植物膳食中膽固醇含量較低,熱能較高,但其中所含微量元素在人體中吸收率較低。因此,節日期間攝入的大量營養素會白白浪費掉,這同平時節儉的風尚是相違背的。
第三,節日裏暴飲暴食對身體不利。節日期間,一下子吃到肚子裏那麼多東西,使腸胃的負擔驟然加重,其結果往往是盛宴散去之後,即是疾病產生之時,報刊上經常報道的節日期間大吃大喝導致生病住院的消息,就是例證。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豐富。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家庭並不是十分富裕,沒有條件每日都吃上營養價值較高的動物性食物。盡管如此,也應在平日裏適當地攝入一些動物性食品或豆製品,以提高飲食的質量。切不可將大魚大肉放到節日裏去“突擊享受”,而在平時使身體的營養欠賬太多。隻有堅持蛋白質互補、動植物性食品搭配和同時食用的原則,才能最大限度地將有效營養素攝入體內,提高日常膳食的營養水平,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