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心髒病患者飲食常識(1)(1 / 3)

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營養要素是什麼

自然界裏的各種物質,都是由107種化學元素組成的,人體也不例外。經科學研究證實,人體平均約含有氧65∶0%,碳183%,氫100%,氮27%,鈣14%,磷08%,鉀03%,鈉026%,氯021%,硫02%,鎂004%,鐵004%,鋅和矽的含量隻有萬分之一;溴、銅、氟、碘、錳等則更是微乎其微,隻有十萬分之幾;至於砷、鋁、硼、鈦等的含量幾乎隻有百萬分之幾。這些化學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雖微,但是必不可少。

一旦其中的某些元素含量缺少或相互之間比例失調,失去平衡,就會引起某種疾病。尤其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應認識化學元素與人體的密切關係,並且注意隨時保持元素的平衡,這對防止疾病的惡化是至關重要的,不可忽視。

人要維持生命,並進行各種社會活動,就必須每天依靠食物來供給營養素。營養素是指人體維持生命,促進健康、生長和保證正常勞動能力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這裏所說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水等六大類,共有數十種之多。

各種營養素來源於各種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和數量有很大差異,各有長短。據目前所知,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夠單獨提供充分而又完善的營養素。因此,應當消除依賴某種所謂全能營養食物的幻想,著眼於食物的合理搭配,力求獲得合理膳食,以供給機體合理的營養素。這一點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顯得特別重要。

各種營養要素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各種營養要素的主要作用可綜合歸納為三個方麵。

(1)供給機體熱能:人類為了維持生命和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必須每天從各種食物中攝取熱能,以滿足機體的需要。如果沒有足夠的熱能,那麼人體就等於一台沒有燃料的鍋爐。事實上人體不僅處在活動狀態時需要熱能,就是完全處於靜態時,也要消耗一定的熱能。因為心髒跳動、血液循環、肺髒呼吸、腺體分泌都需要消耗熱能。活動量越大,所需要的熱能就越多。因此,必須及時不斷地從外界得到足夠的補償,否則,生命活動就會停止。那麼這些熱能從何而來呢?簡而言之,主要來自每天吃進的食物。然而,食物中含有的無機鹽和維生素並不能供給熱能。供給機體熱能的主要是糖類、脂肪、蛋白質三種營養素。這三大營養素所供給的熱能,應當有合理的比例。根據我國人民當前的生活水平、飲食習慣和生理需要,一般說來,每日總熱能約需10878千焦(2600千卡)。其中600%~70.0%應當來自糖類,100%~140%來自蛋白質,150%~200%來自脂肪。由此可見,糖類是日常最重要的熱能來源。

(2)構成機體細胞組織:營養素經過代謝同化作用,可成為機體本身的組織,以滿足生長發育及新陳代謝的需要。參與此種過程的營養物質主要也是蛋白質、糖類和脂肪三種。

(3)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營養素在機體複雜的生化過程和生理活動中起調節作用,使之均衡而協調地進行。參與這一過程的主要是維生素、無機鹽、蛋白質和水。

各種營養素在機體代謝過程中,各有其獨特的作用。有的彼此間發生密切的聯係,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但是往往不能互相代替。人的機體對各種營養素均有一定的生理需要量。如果長期低於基本的日常需要量,就意味著營養不足,從而影響著機體的生長發育和正常的生理功能,甚至會發生營養缺乏病。熱能攝入不足時,會使人感到饑餓無力。在特殊情況下,如缺乏食物或患有慢性病,可能會發生熱能缺乏病,往往表現為營養性水腫、體重顯著減輕、低血壓、不同程度的貧血、生長發育遲緩等。而長期攝入熱能過量,則可導致肥胖病,或發生高血壓病、冠心病等等。

為什麼說糖是“人體熱能的來源”

提起糖,人們往往聯想到各種甜味的白糖、紅糖、冰糖、方糖、水果糖等。其實不然,在食品營養素中所說的糖,含義很廣泛,有甜的,也有不甜的。它包括單糖、雙糖和多糖。經常食用的單糖有葡萄糖、果糖;雙糖有蔗糖、麥芽糖和乳糖;多糖有澱粉和纖維素等。這些都是一大類化合物,統稱為糖類,所以,人們又把糖類叫做碳水化合物。其實碳水化合物並非都是糖。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做功,也就每時每刻需要熱能的供給。而從供給熱能的重要性來看,在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這三大營養素中,糖類居於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