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心血管病的科學防治(6)(1 / 3)

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很多,主要分不可逆轉因素和可逆轉因素。前者主要包括遺傳、性別和年齡;後者主要有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肥胖、體力活動少和心理因素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在冠心病形成的眾多因素中,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肥胖等為主要致病因素,而這些因素都是可以糾正的。

冠心病的確切病因雖不完全明確,但大量流行病學和臨床基礎研究表明,其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可以消退的,心肌梗死範圍經過治療是可以得到限製和縮小的,心絞痛也是可以解除的,冠心病也是可以預防的,隻要能積極消除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就可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如20世紀60年代開始戒煙,70年代積極治療高血壓,80年代對高脂血症的檢查和治療,使西方許多工業化國家冠心病的病死率持續下降。美國1968~1987年通過采取預防措施,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下降了25%。世界上冠心病發病率最高的芬蘭,也通過預防措施(主要包括自覺調整飲食結構、控製高血壓、減少吸煙、控製體重),於1972~1982年10年間男性冠心病的病死率下降了24%,女性下降了64%。

上述事實充分說明,及時識別和控製冠心病的發病因素,可以有效地控製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改變以往認為冠心病是隨年齡而增長的傳統觀念,冠心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預防冠心病應從何時開始

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冠心病是中年以後發生的老年性疾病,但是近年來大量實驗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以及臨床資料都證明,冠心病是一種從幼兒開始的疾病。所以,預防工作也應從幼兒開始。

冠心病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而國外有關資料顯示,新生兒的冠狀動脈是正常的,以後逐漸發生變化,至5歲時僅有1/3的冠狀動脈正常,2/3的兒童冠狀動脈都有不同程度的早期硬化性改變,到15歲時已很少見到完全正常的冠狀動脈。國內有人對508例心髒進行病理檢查,其結果是新生兒至9歲年齡組,有312%存在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改變。美國對在戰爭中陣亡的200名22歲的士兵進行屍體檢查,肉眼發現冠狀動脈病變者達77%,說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始於幼兒時期。動脈粥樣硬化經過一個漫長的無症狀潛伏期,至成年時方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這些病變在早期是可逆的,進入晚期後則成為不可逆的變化。因此,預防冠心病的最佳時期,應該是幼兒時期,尤其是有冠心病家族史的兒童,應視為冠心病的易患因素,需要定期檢查血脂、血壓、血糖和避免營養過剩,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另外,早期發現和控製兒童期的高血壓,是預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兒童怎樣預防冠心病

前麵已述,預防冠心病的最佳時期應是在兒童時期。那麼,兒童怎樣預防冠心病呢?

(1)合理膳食,避免肥胖:肥胖是營養過剩的表現,常增加心髒的負擔,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患因素,所以對於不斷生長發育的兒童,在保證其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纖維素及所需的熱能供給的前提下,應避免過多攝入脂肪和甜食。在膳食結構安排上,要提倡多吃植物油,少吃動物油,口味清淡,不多吃食鹽,葷素搭配,蔬菜、水果保證供應。

(2)經常鍛煉,增強體質:常言說,生命在於運動,讓兒童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體力活動和體育運動,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熱能消耗,調整身體的熱能平衡,防止肥胖,而且可以促進心血管功能,增強心肌收縮力,降低血管緊張度,使冠狀動脈擴張,高血壓下降,也可以使血三酰甘油和血液黏度下降,這些對預防冠心病和高血壓都是十分有利的。

(3)預防高血壓的發生:因為血壓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壓與冠心病是因果關係,所以在兒童時期就應注意預防高血壓,尤其是有高血壓病家族史的兒童。中小學學生定期測量血壓,若血壓處於百分位上限,則應給予衛生保健方麵的指導,包括減輕體重,增加體力活動,改善膳食結構,減少食鹽攝入量,增加鈣攝入量等。

(4)防止吸煙的危害:吸煙是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可是目前兒童被動吸煙的情況十分普遍。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學生模仿大人偷偷地吸煙,成為新一代煙民。為此,必須加強衛生宣傳教育,並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免下一代受到吸煙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