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療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療取決於病因,醛固酮瘤首選手術治療,單側腎上腺切除術往往可治愈;原發性腎上腺增生症單側或次全切除術亦有效。近年來對增生型患者趨向於用藥物治療,但臨床上有時難以確定是腺瘤還是增生,需做手術探查。
藥物治療主要選擇拮抗醛固酮的作用或抑製其合成、分泌的藥物。
1.醛固酮拮抗劑
安體舒通競爭性拮抗醛固酮對腎小管的作用,但不影響其合成,目前仍是治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第一線藥物。開始劑量和手術前準備時用量相同,即40~60mg(微粒型),每日服3~4次。一般低血鉀可迅速糾正,但血壓需4~8周才能控製;以後逐漸減為40~60mg/d的維持量。安體舒通可產生陽痿、性欲減退、男性乳房發育、女性月經紊亂等明顯的副作用。
2.鈣離子拮抗劑
由於鈣離子為多種調節因素刺激醛固酮分泌的最後共同通道,鈣離子拮抗劑不僅能抑製醛固酮的分泌,而且能減少血管阻力起到降壓的作用。硝苯吡啶20mg,每日服3次,服藥4周後可使血醛固酮水平降低,血壓、血鉀恢複正常。但與安體舒通合用可使血鉀過高,須謹慎。
3.抑製醛固酮合成的藥物
酮康唑是一種口服的咪唑類衍生物,以往用於抗真菌治療。近年來發現酮康唑可多途徑阻斷、幹擾與醛固酮合成有關的酶係。文獻報道大劑量酮康唑治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1周內血鉀恢複正常,血壓也有所降低。
二、皮質醇增多症
皮質醇增多症為一組由於慢性糖皮質激素增多所引起的臨床症候群。早在1912年HarveyCushing就報道了第一例患者,20年後又總結了3例病例具有相類似的症狀和體征:向心性肥厚、滿月臉、水牛背、高血壓、紫紋等,均由垂體腺瘤所致。所以稱之為柯興(庫欣)綜合征(Cushing‘ssyndrom)。後來發現該綜合征也出現在腎上腺皮質腺瘤患者中。
(一)病因
1.腎上腺皮質增生
腎上腺皮質增生約占柯興氏綜合征的70%,大多為垂體微腺瘤,少為大腺瘤、ACTH細胞增生、ACTH癌。由於腺瘤自主性過度分泌ACTH,致使腎上腺增生。為了便於區分,目前將垂體源性的皮質醇增多症稱為柯興病(Cushing’sdisease)。
2.腎上腺皮質腺瘤和癌
腎上腺皮質腺瘤和癌約占15%~20%。腺癌呈自主性分泌,致使皮質醇分泌量過高,而ACTH的分泌受到了抑製。3.醫源性皮質醇增多症
據報道在美國每年約有1000萬人服用糖皮質激素,盡管我國尚無準確的統計資料,但估計醫源性皮質醇增多症可能是最多的。
4.並位ACTH綜合征
小細胞性肺癌患者中約1%伴有異位ACTH綜合征,而異位ACTH綜合征中的一半為小細胞性肺癌所致。異位ACTH綜合征可能居柯興綜合征發病率的第二位,但臨床上常漏診。
(二)病理
1.垂體
垂體微腺瘤的包膜不完整,腺瘤外噬堿性細胞大多出現Crooke透明變性,免疫酶標顯示有多種激素顆粒。
2.腎上腺
(1)彌漫性增生。腎上腺重量增加,輪廓飽滿,邊緣圓鈍,切麵皮質區增寬。外層色黃,內層褐色,厚度增至2~3mm。顯微鏡下束狀帶明顯增寬,嗜酸細胞增多,有些以網狀帶增生為主,彌漫性增生伴有灶狀增生的微結節。電鏡下具有典型的分泌類固醇的超微結構,結節性增生在彌漫性增生的基礎上有大小不等的結節形成,無包膜。另一種大結節增生或腺瘤樣增生,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結節,直徑可達2~3cm。結節間組織萎縮,可能是增生向腺瘤發展過渡的形式,有時與腺瘤難以區別。
(2)腎上腺腺瘤。腺瘤直徑多數大於2cm,呈圓形或卵圓形,包膜完整,表麵血管豐富,切麵為黃褐色,呈花斑狀。鏡下可見透明細胞,大小不一,胞漿有空泡,核小而圓,細胞呈片狀排列。電鏡下腺瘤與增生相同。
(3)腎上腺癌。瘤體體積大,癌細胞侵犯包膜、血管。鏡下細胞多有間變,但有時和腺瘤難以區別。腫瘤外組織和對側腎上腺多數萎縮,體積縮小,邊緣銳利,皮質變薄,皮質細胞體積縮小,包膜纖維組織增生、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