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研究還發現,容易激動、好競爭、常覺時間不夠用而有壓力感的人,過於耿直的人,膽小怕事的人患高血壓的機會比較多。總之心理狀態的好壞與血壓有著直接的關係。
精神緊張
人突然遇到危險時,就會驚恐得心跳加快,血壓驟升,麵色蒼白,手腳冰涼。這是人體生理狀態下的應激反應,即在神經係統的調節下,促使腎上腺素類物質迅速增加,心血管係統使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應付在危險狀態時主要髒器對供血的需要。當然,危險消除後,這個過程也就隨即消失,血壓也就恢複到原來的狀態。但是,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一個人經常遭受強烈的刺激,心理處於緊張狀態,他的正常生理過程受到幹擾,就會轉變為異常的病理生理過程,從而引起高血壓病。如駕駛員、消防隊員、報務員以及工作高度緊張的科研人員等,患高血壓病的可能性增大。
醫學研究發現,生活在簡樸而精神相對安定環境中的人群,大都與此病無緣。但同一種族者遷入環境緊張的工業化城市以後,高血壓患病率明顯提高。
由此可見,精神緊張是引起高血壓的主要原因。
心理的變化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髒“怦怦”跳動;憤怒、焦慮時則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這是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的表現。這種情緒狀態如果持續下去,並且結合其他生理條件,就有可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紊亂,出現高血壓病等。實驗發現,在痛苦、憤怒和恐懼時,都容易使血壓升高。因此,有憂慮、恐懼、憤怒、敵視情緒的人,最容易發展成為高血壓患者。
從人格特性中可以看出,高血壓病的患者往往是有雄心壯誌,好爭強、好激動,具有廣泛敵意,對自己要求過高,總想在工作中有成就,而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和有壓力;還有的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思想,固執、保守,過分耿直;有的則是多疑敏感,自卑膽小,常有不安全感。一般說來,對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在心理上適應良好者,血壓不易變化,而適應不良者,血壓則很易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波動。
總之,高血壓病除血壓調節係統發生障礙外,社會心理因素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遺傳因素
高血壓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見,其直係親屬的血壓水平比同齡非直係親屬的高,雙親均有高血壓的子女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大。雙親血壓都正常的子女,患高血壓的概率隻有3%,雙親血壓都高於正常的兒女,患高血壓的概率為45%;單卵雙生兄弟(姐妹)的高血壓相關係數可達55%。30年來科學家們將特發性高血壓大鼠近親繁殖培育成原發性高血壓大鼠模型,它們的後代幾乎100%患高血壓。以上資料說明遺傳因素的重要性,提示凡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應及早從幼兒時期起就采取預防措施,如少吃鹽、不飲酒,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控製飲食,避免過度肥胖,避免精神過度緊張,每年定期一次體檢,以便做到及早發現血壓異常和及時予以有效的治療。
肥胖
脂肪不僅是人體代謝的主要能源,而且是人類發育健康所必需的物質。然而,人體中脂肪儲存過多而發生肥胖,不僅使人臃腫,行動笨拙,而且會增加心髒其他器官的負擔,甚至誘發高血壓、心髒病等。肥胖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因素。經10~20年的隨訪發現,超重者中至少有60%的人發生高血壓病,肥胖人高血壓發病率是同齡組體重正常者的3倍。單有超重症狀的發病率是體重正常者的4倍,單有高血壓家族史症狀的發病率是體重正常者的36倍,二者同時存在的發病率是體重正常者的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