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師”情畫意(1 / 2)

“師”情畫意

榮譽故事

作者:石依 丁曉泉

陳惠森先生是一位至誠用心的繪畫導師,每堂課前,他會早早地將各種資料凖備齊全,隻為了在學生們眼前還原一個他們未曾見過或極少見的美好世界;他常帶著孩子們外出寫生,是為了讓大家能更真實地感受到大自然帶來的感覺。他追求的繪畫風格是一種以真實為前提,輔以創新而合理的改變為風格。而他自己也正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陳惠森先生,兒童啟能教育中心繪畫導師,教授中西書畫,並於香港多間書畫研習社兼任繪畫導師,曾多次舉辦書畫展覽。其教學生涯十餘載,用心教學,深得學生喜愛,其畫作追求中西結合,繪畫風格以真實為前提,動靜結合,遠近、虛實掌握恰到好處,是為佳作。】

師之情:任重而道遠

也許,從教授繪畫開始,陳惠森先生已經有了一份師者的責任,尤其是在十年前他決定將繪畫教學作為自己的事業時,這份責任更顯濃鬰。陳惠森先生的老師在得知他意欲專門從事繪畫教學時,送給他四個字“任重道遠”,這四個字被他精心裝裱,掛在牆上十分顯眼的地方。陳惠森先生說:“這是為了時刻提醒我自己切記作為老師的那份責任。”

香港是個商業社會,許多人在年輕之時將自己置身於商海浪潮之中,於商海中搏擊,成就一番事業,在他們年紀漸長退休之後,更渴望找到一片新的心靈棲息之地。他們有的投身於書畫世界,有的喜愛音樂,或者愛好武術,無論哪種藝術形式,都讓他們感到開心。陳惠森先生的學生中不乏退休人士,他說:“他們曾經努力地工作過,在退休之後,在各種藝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世界,緩解了各種壓力。”藝術是個神奇的東西,讓人陶醉,亦讓人感到純淨,安寧。將這樣一種感覺帶給那些辛苦了數十年的長者,陳惠森先生也感到開心和滿足。

在陳惠森先生的學生隊伍中,以孩童為主,每堂課前,他會早早地將各種資料凖備齊全,隻為了在學生們眼前還原一個他們未曾見過或極少見的世界。陳惠森先生說:“孩子們大多生活在大都市之中,放眼望去,都是高樓大廈,在香港,甚至連見到一隻活著的雞都不容易,他們不知道母雞是否有雞冠,不知道怎樣去畫一隻雞。”早已經遠離了鄉土氣息,遠離了大自然的孩子們在被動中散失了許多東西。

為了彌補這種遺憾,陳惠森先生常帶著孩子們外出寫生,這成為了他教授孩子們繪畫藝術過程中的必修課。他帶孩子們看真實的山,看旭日東升,看黃昏日落,看各種花鳥魚蟲,讓孩子們零距離的與大自然接觸,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更真實地感受到大自然帶來的感覺,根據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形體畫出每一幅畫。“因為藝術來源於生活。”陳惠森先生說,“不能失去本真。”

他追求的繪畫風格是一種以真實前提,輔以創新而合理的改變為風格,他說:“藝術又高於生活。”對於年齡為十二三歲的孩子,他會告訴他們嶺南的春天是什麽樣,提醒孩子們在作畫時注重遠近結合,虛實變化。當心中對某項事物已經做到心中有數時,他會讓孩子們大膽發揮想象,進行一些合理地改變。

他教孩子們《千字文》,自己亦會先下足功夫,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陳惠森先生要求自己必須走在學生們的前麵,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引路者。在教學過程中,他不願意急於求成,他的教學速度雖相對較緩,卻能讓孩子們一步步成長,從掌握繪畫元素到掌握繪畫構圖,讓繪畫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在畫中找到自己的風格特色。真可謂“用心良苦”。

有時,孩子們也會進入徘徊的階段,即絞盡腦汁也無從下筆,每當此時,陳惠森先生便會對孩子們說:“多看,先臨摹,多練習,去看看你凖備畫的東西到底長什麽樣子。”他耐心地引導,帶著孩子找到徘徊的原因,一步步將問題解決。偶爾,孩子們會感到心情不好,陳惠森先生會告訴他:“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就寫字、畫畫,這樣,你會忘記時間的流逝,不愉快的心情也會隨之一掃而空。”照著老師的話,孩子們這樣做了,他們會很驚訝地說:“一下子就過去三個小時了,時間過得真快,也忘記了剛剛的不開心。”這亦是藝術的神奇之處。孩子們很喜歡他,許多曾在別的老師處學過繪畫的孩子也紛紛來到陳惠森先生處,跟隨這位用心的老師學習繪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