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護者|鄂爾多斯治沙人:三兄弟12年沙海造林4.7萬畝)

“草和樹,那是命根子。”7月21日下午,幹旱20多天後,一場雨降在了銀肯塔拉,布和走上一處沙丘,望著眼前這片綠洲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蒙古荒漠中,種一棵樹育苗要三年,養護還得三年,“保護草原和樹木就像保護自己眼睛一樣”。

經過布和三兄弟的多年治沙,位於庫布齊沙漠東部的綠洲麵積在逐漸擴大。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賴鑫琳 發自鄂爾多斯

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北部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東端的銀肯塔拉,生活在這裏的45歲治沙人布和永遠無法忘記曾經黃沙漫天、沙逼人退的日子,也深知森林與草原的彌足珍貴。

12年前,在外取得發展的布和與哥哥蘇和、弟弟李小龍決定回到自己家鄉,三人承包下銀肯塔拉7萬畝沙海,開始治沙造林。如今,這片原本已被沙漠蠶食隻剩下不到3千畝的綠洲,又恢複擴大至約5萬畝。

事實上,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較為嚴重的鄂爾多斯,當地群眾與沙漠的抗爭已持續半個多世紀。從植樹治沙第一代領軍人寶日勒岱,到執著植綠的老隊長賈道爾吉,“治沙女傑”殷玉珍……每一位鄂爾多斯治沙人背後都是幾十年與沙漠的持續較量。

鄂爾多斯林業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該市森林資源麵積達到了34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6.7%,較2000年提高14.54個百分點,幾乎是新中國成立初期3%森林覆蓋率的10倍。

“195個締約方國家代表要來我這裏參觀”

銀肯塔拉,蒙古語意為“和諧的草原”,但這並沒有草原。

處於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東端,銀肯塔拉南北近20公裏寬的沙海,將達拉特旗西部近一半的國土麵積分成南北兩塊。即便沙漠四周邊緣已被鎖邊林圍住,治沙在當地仍是一項艱巨任務。

7月21日,兩名工人在庫布齊沙漠東端進行治沙作業。

沙柳枝把沙地分割成“井”字狀方格上已經長滿綠色。

7月21日,澎湃新聞沿銀肯塔拉防沙治沙示範區一條新鋪砂石路進入沙漠腹地,工作人員正忙著將一根根35厘米長沙柳枝扡插進裸/露的沙丘。

從空中俯視,沙柳枝把沙地分割成一個個約0.5平米“井”字狀方格,像一張張大網覆蓋於黃沙之上,以達到固沙效果。待雨季到來,再在格子裏植樹種草,又將有一片片綠洲在沙漠中盤根而起。

“機械在修路,路兩邊的草皮子破壞了就不是好事”。治沙人布和最近右腳踝風濕病又犯了,每天忍著痛在治沙示範區要打幾個來回,生怕工程車不小心壓壞綠洲的一草一木,還得防著誰家山羊進來“偷食”。

布和

布和體態略胖,穿一件格子襯衫,頸部總是搭一條已被汗水浸透的白色毛巾,額頭滿是汗。他最近心情不錯,因為9月即將在鄂爾多斯召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下簡稱荒漠化大會),銀肯塔拉防沙治沙示範區已被定為其中一處參觀點。

“195個締約方國家代表要來我這裏參觀”,布和麵露笑容地對澎湃新聞說,治沙造林12年,沒想到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做這件事很有意義,看著這片綠洲,心情都會好一些”。

憑著年少時記憶,布和回想起15歲那年,他與父輩一起走進銀肯塔拉,登上世界最高的銀肯敖包。環顧四周皆是浩瀚沙海,孩童時玩耍的中心綠洲正在遭受沙漠的不斷侵蝕,已經剩下不到3千畝。

綠洲日漸“消瘦”。每逢冬春風季,漫天黃沙席卷而來,吞噬綠洲、草原與莊稼,當地居民苦不堪言。布和說,那時候父輩們就已開始治沙種樹,但苦於條件有限,治沙種樹全靠人力又缺少技術,進展緩慢。

彼時,布和立下誌願,待他長大賺了錢,定要在家鄉治沙種樹,將綠洲恢複原貌,讓鄉鄰免受“黃風”之害。

2006年,33歲的布和從城市回到家鄉,與哥哥蘇和、弟弟李小龍弟兄三人,承包下銀肯塔拉7萬畝沙海,開始治沙種樹征程,一幹就是12年。

堅持12年耗資1億,造林治沙4.7萬畝

投身沙漠植樹治沙、發展生態旅遊業,布和曾被同行認為是“瘋子”。

7月19日,庫布齊沙漠東部,布和三兄弟和父親一起祭敖包。

從工地小工到組建工程隊成立公司,上個世紀90年代,布和放棄跟隨父親學醫,在城裏搞基建、修樓房,賺了些錢。但讓同行意外的是,十年後他會回到展旦召蘇木的沙窩窩裏,承包沙漠,治沙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