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歸因於生態環境惡化,這一地區積貧積弱,“基地”組織北非分支、“博科聖地”等極端組織在這片土地上肆虐。國際危機組織前官員吉勒·亞比表示,反複的幹旱和自然環境惡化破壞了薩赫勒地區民眾的生活環境,很多當地青年不堪忍受艱難的生活,被誘騙成為極端組織成員。由於生態環境惡化,許多年輕人不是選擇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地區,就是可能參與偷渡或被極端組織所蒙蔽。
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因此也被認為是一個“有利於消除恐怖主義”的項目,良性的生態循環可以消除極端思想傳播的經濟社會土壤。阿卜杜拉耶·迪亞表示,非洲“綠色長城”致力於恢複和改變這一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阻止這些負麵的影響。
除此之外,沙漠化導致土地治理惡化,糧食減產甚至不再適宜耕種,這對薩赫勒地區本身就脆弱的糧食安全造成巨大影響,老百姓失去糧食保障。
阿卜杜拉耶·迪亞表示,薩赫勒地區受沙漠化和氣候變化持續影響,加上當地牧民過度放牧、對土地的無序開墾,造成本身就貧瘠的土地被過度開發。他認為,薩赫勒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產係統急劇惡化,對該地區社會、經濟和人口帶來重要影響。
在此背景下,“綠色長城”應運而生,有人稱之為“非洲準備麵對未來的象征”。非洲“綠色長城”既有生態目的,在廣義上也是一條非洲經濟社會的“綠色屏障”。聯合國糧農組織主管該項目負責人諾拉·貝拉穆尼表示,“這一項目不單單是一個植樹造林的項目,這是一個事關發展的全麵項目。”
“我們對中國的經驗非常有需求”,迪亞認為,中國在荒漠化治理方麵已經取得許多成就,並希望中國荒漠化防治技術也可以推廣應用於非洲“綠色長城”中來。
“中方將在土壤修複升級、農林牧係統的發展強化、地理信息和預警監測係統建設、可持續土地管理和綠色經濟等方麵提供技術支持,推動非洲社會經濟發展和‘綠色長城’地方化管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與非洲“綠色長城”組織方近日簽訂協議,未來五年,中方將參與非洲“綠色長城”建設。
“非洲綠色長城”計劃由非洲聯盟主導,旨在積極應對薩赫勒和撒哈拉地區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對社會、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力圖在沙漠南緣的薩赫勒地區種植跨越非洲大陸的“樹牆”,從而使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資源得到可持續使用,以應對當地貧困和食品安全等問題。
薩赫勒地區是撒哈拉沙漠南緣向草原的過渡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長期積貧積弱。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從2007年發起以來,在塞內加爾等國取得成效,人們期待該計劃能夠實現生態和社會治理“雙重功效”。
非洲“綠色長城”組織執行秘書長阿卜杜拉耶?迪亞表示,新疆與非洲幹旱區具有相同的環境背景和生態問題,擁有相似的荒漠生物物種與資源,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多年來承擔了一係列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項目,經驗豐富,這些為“非洲綠色長城”計劃的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雷加強說,中國在荒漠化防治方麵擁有成熟經驗,形成了成套技術體係與模式,讓中國生態建設技術“走出去”,提升非洲國家荒漠化防治能力,不僅是中國履行荒漠化防治國際公約締約國責任和義務的需要,也是實現“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是專門從事幹旱區生態、環境與資源研究的機構,主要開展荒漠環境與荒漠化防治、綠洲生態過程、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等的研究。目前,研究所的流沙治理、塔裏木沙漠公路防護林建設等一批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