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五官科疾病(2)(1 / 3)

2.慢性肥厚性鼻炎由慢性單純性鼻炎而來,是長期慢性炎症、淤血而使鼻黏膜、鼻甲出現增生所致。為不可逆的黏膜和黏膜下組織慢性炎症。此時黏膜增厚、組織彈性下降、鼻腔通氣能力差,從而危害鼻的生理功能。

(1)病因病機

①局部因素:發育過程鼻中隔生長彎曲,或後天受到撞擊造成鼻中隔彎曲等原因常合並有代償性的慢性肥厚性鼻炎。

②全身因素:慢性疾病、維生素缺乏、煙酒過度等均可影響鼻黏膜血管舒縮而發生障礙;長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壓藥物,也可引起鼻腔血管擴張而產生鼻炎症狀。

③環境因素:鼻黏膜受到物理和化學因子的刺激與損害,可造成慢性鼻炎。溫濕度急劇變化的環境,如煉鋼、冷凍、烘熔等車間工人,也較易發生。

(2)臨床表現

①鼻塞較重,多為持續性、常張口呼吸,嗅覺多減退。

②鼻涕稠厚,多呈黏液性或黏膿性。由於鼻涕後流,刺激咽喉而有咳嗽、多痰。

③當肥大的中鼻甲壓迫鼻中隔時,可引起三叉神經眼支所分出的篩前神經受壓或炎症,出現不定期發作性額部疼痛,並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稱篩前神經痛。

(3)治療原則症狀較輕微者,可於平時多運動或使用藥物控製;症狀較嚴重者,則可能需要施行手術矯正過度彎曲的鼻中隔和過度肥厚的鼻甲。

(三)萎縮性鼻炎

萎縮性鼻炎是一種發展緩慢的鼻腔萎縮性炎症,其特征為鼻腔黏膜、骨膜和骨質發生萎縮。多始於青春期,女性較男性多見。

1.病因病機目前仍然不明,學說甚多,可歸納為兩類:

(1)原發性:是全身疾病的一種局部表現,可能與缺乏脂類及脂溶性維生素、營養障礙、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遺傳因素、膠原性疾病、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紊亂等有關。

(2)繼發性:由局部因素引起,如鼻腔黏膜受到外傷或手術切除過多、某些特殊傳染病、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化膿性鼻竇炎、鼻中隔極度偏曲、粉塵或有害氣體的長期刺激等。

2.臨床表現

(1)鼻及鼻咽部幹燥感:這是由於鼻黏膜的腺體萎縮,分泌物減少所致。

(2)鼻塞:膿痂堵塞鼻腔可致鼻塞,或因鼻黏膜的神經感覺遲鈍,即使取除膿痂,空氣通過亦不易覺察,而誤認為鼻塞。

(3)鼻分泌物:常呈塊狀、管筒狀膿痂,不易擤出,用力擤出幹痂時,有少量鼻出血。

(4)嗅覺障礙:嗅覺多減退或消失。這是由於嗅區黏膜萎縮或幹痂阻塞引起。

(5)呼氣惡臭:因膿痂下細菌繁殖生長,膿痂中的蛋白質腐敗分解,產生惡臭氣味,稱臭鼻症。

(6)頭痛、頭昏:由於鼻甲萎縮,鼻腔缺乏調溫保溫作用,吸入冷空氣刺激鼻黏膜,以及膿痂的刺激,皆可致頭痛、頭昏。

3.治療治療原則為清潔鼻腔、排除膿痂、濕潤黏膜,禁用血管收縮劑,並加強全身治療。宜采用全身和局部綜合療法,症狀可得到改善。

(1)清潔鼻腔:用溫生理鹽水或一般溫鹽水衝洗鼻腔。

(2)鼻腔用藥:常用潤滑性滴鼻劑,可促使鼻黏膜充血腫脹,增加血液循環,減輕鼻內幹燥感和臭味。

(3)維生素療法:多種維生素合用可保護黏膜上皮,促進組織細胞代謝機能,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

(4)手術療法:對久治無效者可試行。目的在於使鼻腔縮小,減少空氣吸入量,以降低水分蒸發,減少膿痂形成,並可刺激鼻黏膜使呈充血和分泌增加,改善症狀。

(四)幹燥性鼻炎

幹燥性鼻炎的發生與氣候和職業因素等有密切的關係。係鼻黏膜長期受刺激而發生黏液腺體萎縮、分泌減少引起,黏膜因幹燥甚至有淺表糜爛。

1.病因病理一般認為長期受外界的物理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所致。鼻黏膜杯狀細胞減少或消失致鼻黏膜幹燥,但鼻黏膜和鼻甲骨均無萎縮,鼻分泌物也無臭味。

2.臨床表現鼻內發幹,鼻腔分泌物減少,發癢,灼熱感,常誘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覺一般不減退。前鼻鏡檢查可見鼻黏膜深紅色,表麵幹燥無光,鼻道有絲狀分泌物。鼻中隔前下區黏膜常糜爛,可有小片薄痂附著,去之常出血。鼻甲無萎縮,應與萎縮性鼻炎作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