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輕重,症有虛實。在上述適應症中,有的可單獨使用刮痧療法;有的可以刮痧為主,配合其他療法;有的則僅起輔助作用。千萬不可視刮痧為萬能之法。在刮痧無效時,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或改用其他療法,以免貽誤病情。
四、刮痧用具及介質
刮痧用具可以就地取材,采用各種邊緣厚實、光滑且無破損的硬質器具,例如硬幣、大紐扣、瓷湯勺、瓷酒杯、小貝殼、梳子背部以及用牛角、玉石、硬木或竹片製成的刮板,甚至棉花線、麻線、絲瓜絡、頭發團等,均可用來作為刮具。相對而言,金屬易損傷皮膚,陶瓷容易破碎,玉石價格昂貴,塑料製品可能會對皮膚產生不良刺激,較少采用。牛角為天然材料,對皮膚無毒性刺激,最為上乘。
為了增加潤滑感,減少刮痧時的阻力,防止皮膚刮傷,常用冷開水(發熱病人用溫開水)、各種植物油、麵霜、凡士林作刮痧用介質。根據病情,也可選用一些中草藥製成的刮痧油,以增強治療效果。
五、刮痧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1.術前準備刮痧前應對刮具進行認真地檢查,查看其邊緣是否光滑,是否有裂口,是否清潔。刮具應事先用肥皂水或消毒液(1%新潔爾滅溶液)清洗幹淨,然後用毛巾擦幹。也可用高壓、煮沸或酒精浸泡消毒。原則上每個人用自己的刮具,以避免交叉感染。刮痧局部皮膚也應清洗消毒,先用熱毛巾擦洗幹淨,再進行常規消毒。
2.選擇體位刮痧一般采用以下幾種體位:
(1)普通坐位和俯伏坐位:適用於頭麵、頸項、肩背、上肢、下肢等部位。
(2)仰靠坐位:適用於前頸部、胸腹部、上肢、下肢等。
(3)仰臥位:適用於頭麵、頸部、胸腹部、上肢、下肢等。
(4)俯臥位:適用於頭項部、腰背部、下肢後麵等。
3.選擇部位根據治療方案,確定刮痧部位,選定穴位。因刮痧涉及麵積較寬,所以,取穴沒有針灸療法那麼嚴格。但也不能偏差太大。頸項部刮正中凹陷處及兩側;腰背部刮脊柱及其兩側,上中背部還可沿肋間隙向外斜刮(如果病人太瘦,脊椎骨突起,則隻刮兩側);胸部由胸骨向外在第2~4肋骨刮(乳房不刮);四肢主要刮肘彎、膝彎和關節。
4.塗抹介質在選好的部位上,塗抹潤滑油或中草藥製劑等介質。
5.刮痧的順序體表病宜先刮頸項部,再刮患病部位。一般順序是:頭項部→脊柱及其兩側→胸部→腹部→四肢和關節。內髒病應先刮夾脊和腰背部足太陽經背俞穴,然後再刮相關經脈及患病部位。刮完一處(約3~5分鍾,30~50下),再刮另一處,不可盲目無序的東刮一下,西刮一下。
6.刮拭方向刮痧必須順著一個方向刮,從上而下,由內向外,從左到右刮拭。頭部、肩胛區、腰背部和腹部均從上到下直刮,或由內向外橫刮;麵部、胸脅部由內向外斜刮;四肢部由上而下直刮(下肢浮腫和靜脈曲張者,以輕手法從下往上刮)。反複按同一方向刮拭,不要來回刮動。
7.實際操作一般用右手掌握刮具,刮具的邊緣與皮膚的角度以45°左右,靈活利用腕臂之力,有節奏的(不可時快時慢)、力量均勻的(由輕到重,不可時輕時重)進行刮拭。刮拭麵應盡量拉長。肌肉豐滿處用刮痧板的橫麵刮;肌肉淺薄、凹凸較多處(如頭麵、關節等)可用刮痧板的棱角刮。邊刮邊醮沾介質(頭額部和保健刮不用介質),直至皮下出現輕微紫紅色痧痕或紫黑色痧點、斑塊為止。但初次刮痧者,不可一味強求刮出痧痕。
保健刮和刮額頭、小兒可用柔軟之物(如棉花團、絲瓜絡)輕刮,也可施行間接刮法:在要刮的部位隔著衣服或放一塊按摩巾,然後再用刮具在布上以每秒鍾2次的速度,朝一個方向快速刮拭。每處可刮30下左右,掀開布查看一下,皮膚微微出現痧痕即可(不出現痧痕也可),換一處再刮。腹部柔軟處還可用手指沾食鹽擦之。
對病情重、病灶深,但體質強壯者和神經興奮所出現的症狀、疼痛、痙攣以及炎症初起者,用重刮手法刺激(瀉法);反之,對病情輕、病灶淺、體質較差者以及少年兒童、年老體弱和久病之人,要用輕刮或保健刮法(補法)。一般病症用平補平瀉刮法。補刮宜每個部位5~10分鍾;瀉刮宜每個部位3~5分鍾;保健刮則無嚴格的時間限製,以自我感覺滿意、輕鬆、舒適為原則。
刮治結束後,用幹淨毛巾或衛生紙將水漬(或刮痧油漬)擦幹,也可略加按摩,飲少量溫開水、淡鹽水、薑糖水,即會感到異常舒適和輕鬆。休息15~20分鍾後即可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