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常用針灸方法(8)(1 / 3)

使用時,左手固定常規消毒後的耳部,右手用鑷子夾住皮內針柄,輕輕刺入所選耳穴,再用膠布固定。一般埋患側耳廓,必要時埋雙耳,每日自行按壓3次,每次留針3~5日,5次為1療程。

4.壓丸法即在耳穴表麵貼敷壓丸的一種簡易療法。此法既能持續刺激穴位,又安全無痛,無副作用,目前廣泛應用於臨床。

壓丸所選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綠豆、白芥子等以及磁珠。臨床現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麵光滑,大小和硬度適宜。應用前用沸水燙洗2分鍾,曬幹裝瓶備用。應用時,將王不留行籽貼附在0.6cm×0.6cm大小膠布中央,用鑷子夾住,貼敷在選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按壓30~60秒,3~7(5)日更換1次,雙耳交替。刺激強度視患者情況而定,一般兒童、孕婦、年老體弱、神經衰弱者用輕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用強刺激法。

(五)注意事項

1.嚴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暴露在外,表麵凹凸不平,結構特殊,針刺前必須嚴格消毒,有傷麵和炎症部位禁針。針刺後如針孔發紅、腫脹,應及時塗2%碘酒,防止化膿性軟骨膜炎的發生。

2.對扭傷和運動障礙的患者,進針後應囑其適當活動患部,有助於提高療效。

3.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應禁針。

4.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和伴有高度貧血者不宜針刺,對嚴重心髒病、高血壓者不宜行強刺激法。

5.耳針治療時亦應注意防止發生暈針,一旦發生應及時處理。

刮痧療法

刮痧是用一些光滑的硬質器具在體表進行連續刮拭,使皮下顯現出一道道痧痕,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傳統療法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一、刮痧療法的特點

刮痧療法就其淵源和理論、實踐基礎而言,既與針灸療法和推拿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1.簡便易行刮痧療法從使用工具到操作方法都比較簡單,取穴(刮痧部位)也比針灸療法和推拿療法簡便得多。臨床實踐中,隻要略加講解和指導,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入門十分容易。

2.適應證廣刮痧療法最早僅用於治療中暑(即“痧證”),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對刮痧療法的不斷開發和研究,刮痧療法的適應證也不斷擴大。既能治療急性病,又能治療慢性病。病種涉及內、兒、婦、外、五官各科。除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外,也可治療一些疑難病症。

3.療效快捷刮痧療法對許多病症有著較好的療效,常常可1次或2~3次而愈。對一些久治不愈的病症,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若能結合中醫髒腑、經絡理論指導治療則療效更佳。

4.經濟價廉刮痧可以說是一種不花錢或少花錢就能治好病的方法,可以大大減輕經濟負擔,在缺醫少藥的地區尤為適用。

5.安全可靠由於刮痧療法治在體表,故不會有傷及內髒之慮。在家庭自療或互療,可以放心大膽實施,絕對安全可靠,無任何毒副作用產生。

由於刮痧療法具有上述簡、便、廉、廣、驗、安全等優點,又不受時間、地點的限製,適用於在廣大城鄉家庭及缺醫少藥的邊遠地區普及推廣。

二、刮痧療法的原理

刮痧療法的原理與針灸療法和推拿療法相同,也是建立在經絡學說的基礎之上。

1.疏通經絡中醫學認為:“不通則痛。”刮痧療法能使局部皮膚充血,血液循環加快,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舒展,從而解除痙攣疼痛。這是經絡疏通的結果,即“通則不痛。”

2.活血化淤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的壓力得到調整,以促進刮拭部位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血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淤”、“祛淤生新”的作用。

3.調和氣血人體氣血淤滯或經絡空虛時,刮痧刺激可暢達氣血,引導營衛之氣運行輸布,促使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加強,氣血調和,改善機體營養狀態,促進新陳代謝。

4.平衡陰陽刮痧對內髒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刮痧,可使亢進的腸蠕動受到抑製而恢複正常。反之,腸蠕動減弱者,刮痧又可使腸蠕動加強。這說明刮痧可以調整和改善髒腑功能,使髒腑陰陽得以平衡。

三、刮痧療法的適應證

刮痧療法集防治疾病、康複保健於一體,刮後會感到全身輕鬆、舒暢。對頭痛、肢體疼痛、麻木、勞損、關節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高熱、中暑、惡心嘔吐、胃腸痙攣、多種皮膚病等有明顯療效;對心絞痛、高血壓、哮喘也有較好效果。同時,還可用於防病保健、美容、減肥等。對於婦女腹部、腰部和臀部的妊娠紋,堅持刮2~3個月,也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