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針灸要訣(2)(2 / 3)

瀉氣瀉血以十二經氣血多少為標準

六經氣血多少,在《傳真》書內已經注明,然猶有未盡義焉。蓋行針意在瀉氣,血亦隨行,而氣之行較血為多。出血針意在瀉血,氣亦隨出,而血之出較氣為多,故無論以金針瀉氣,以棱針出血,總要先知十二經氣血多少,以為瀉氣瀉血之準。如心、肺、脾、腎、三焦、膽六經,少血多氣之經也。肝、包絡、小腸、膀胱四經,多血少氣之經也。胃與大腸兩經,多血又多氣之經也。多血多氣者,多瀉氣可。多瀉血亦可。用行針則於六陰數施畢,不防再施三施。出血針則刺之較深,取血較多,刺畢不妨再刺。多血少氣者,多取血不為害,而瀉氣則不可太多。少血多氣者,多瀉氣無甚損,而出血則不宜過多。餘嚐見一醫士,刺一婦人尺澤穴,出血多至半茶碗許,致該婦麵色發白,嗽不已者半年。可見取氣取血,要有一定標準,過甚則為害。然此亦就常道而言,若邪氣塞滿經絡,毒血壅聚太盛,多瀉氣多出血均為有益無損,今將十二經絡多氣多血,及多氣少血,多血少氣者,分列如下:

多氣多血:胃、大腸;

多血少氣:肝、包絡、小腸、膀胱;

多氣少血:心、肺、脾、腎、膽、三焦。

十二經氣血多少,其說出於《內經》,夫血之多少,固能剖解而知,而氣之多少,絕難剖解而得也。蓋人死則氣散,何由得知多少,此非深明氣化者,不能說出。現在德美醫院,及日本各醫士。研究我國針學最力,然不從岐黃書內討論,恐難得其奧義。

暈針挽救訣

暈針之現象不一,有進針後,略施瀉法數手,而見暈針者;有手術將盡。針未離穴,而聚至暈針者;又有出針後,未過片刻,而隨後暈針者。其時,或先惡心發嘔,或先頭暈眼眩,甚或麵色突然發黃白,吐出食物,手足厥冷,仆地臥倒,氣若將絕者,此其故,蓋因正氣不足,邪氣已盡,脈絡空虛,胃氣未來,且邪氣將盡時,脈內已覺空虛,正本不足,而瀉邪時,又稍為損正,故現此危險病狀。還有因病人過度情緒緊張,怯懼太過,亦致暈針。然暈針雖危險可懼,而邪退時始有此等狀態,邪盛時不至暈針,故暈針為病愈吉兆,病者不可驚慌,欲挽救此危機有六手訣列左:

(一)無論所針何穴,針在穴內,不可將針拔出,防止氣再從針眼泄出,遲片時自愈,或用穴內原針,略補數手亦可。

(二)病者暈倒時,急用手切住病者人中穴重按,待口鼻回氣,與以熱湯飲之,則立蘇。(糖水飲半杯,效果更好)

(三)急取病者腿上胃經三裏穴,按九陽數補氣,胃為五髒六腑之海,穀氣增,經絡自實,暈病立愈,或補百會、人中、氣海等穴,均能收效。

(四)暈病不至太重,無須用針補氣者,急用兩手大指中指,在病者腿上三裏,臂上曲池,手上合穀,腹上氣海,或摸或推,以按摩法,補其胃經、大腸,及生氣之根,則正氣自回而暈病愈。

(五)或用麝艾燃灸足三裏、合穀、曲池、氣海等穴,亦能使正氣回轉。

(六)病者暈針後,針在穴內,尚未起出,俟正氣回轉後再徐徐搓轉出針,然出針宜照法直線提出,不可旁搖撐孔,致泄正氣,且出針後,宜急閉穴門,不可再瀉,如病未愈,隔日針之。(必須察脈觀色,謹慎施針,預防暈針。)

預防折針訣

針細易折,邪盛尤易折,前所列進針退針手勢圖解,及行針注痛諸手訣,雖為易於進穴,又為止痛而設,而預防折針之意,亦兼含在內。蓋以左手食指、中指,並緊按穴,夾定針腰,是夾護針之下腰,而上腰則仍賴持針之右手。持針右手五指,除食指、大指,搓轉針柄外,而中指無名指,又緊護針之上腰,且左手大指,抵定轉針之右手心,針雖細竟成一直線,兩手並用,一氣貫注,無論病者如何動搖,吾針不動,此預防折針之第一訣也。

針入穴後,邪氣堅凝團結,抵針滯針,穴下如有物纏繞,強行搓轉,必致折針,前所論注痛手訣內,或施按摩,或針遠穴,為注痛設者,即為折針設也,穴下氣血活動,則搓轉無滯,而針柄自無折斷之患,此預防折針之第二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