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我看電視劇的時候請不要談智商(1 / 2)

當我看電視劇的時候請不要談智商

封麵報道

作者:闕政

從1981年新中國播出的首部9集電視劇《敵營十八年》到現在,30多年裏,電視劇的利弊被顛來倒去分析了不少。說它反智也好,說它乏味也罷,直到現在,它仍然是人們最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

每年總有那麼幾出劇集,會成為社會共同的話題。就好比去年,《甄嬛傳》、《北京愛情故事》、《心術》、《懸崖》、《愛情公寓》、《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你也許沒有看過多少,但或多或少總有接觸,很難能與它們完全絕緣。

放心,也省心。慢節奏放在電影那裏是悶片,到了電視劇,就變成一種當然的節奏。坐下來,是對觀眾唯一的要求。

一杯甜膩的生活伴侶

如果說電影像一場迷夢,那電視劇無疑就是生活的鏡像。英國著名記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在為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立傳時曾提到,三島從小就開始跟隨著一種設定去生活——先找到自己想成為的目標,再有樣學樣地試著抽煙、試著喝酒、試著與女人交往、試著成為武士道……

有趣的是,如此這般“假麵的告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除了身邊的各色人等,最便利也最直觀的人生參照物,莫過於電視劇中的角色。所以,每年15000多集的電視劇產出裏,仍然充盈著主流價值觀。即使在玄幻、穿越、宮廷、武打等等非現實的劇種裏,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社會現實。不是有人說麼,《甄嬛傳》就是宮廷版的《杜拉拉升職記》;《薛平貴與王寶釧》呢,無非是古裝版的裸婚事件。

再看2012年仍然占據熒屏主力的苦情劇、婆媳劇、青春劇、家庭劇……那就更是家長裏短,好像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就地取材,連狗血的程度,都相當匹配生活。“屌絲”流行起來,他們就聊屌絲;異地戀惹人爭議,就安插幾對異地戀,互相吐槽南北差異;家事樓市股市,事事操心。

猶記得當年看完《香港有個好萊塢》後心情駭異不寧,轉換頻道連看兩集《重案六組》後立刻得到緩解——清楚的秩序、分明的正邪,這是電視劇許諾給觀眾的安全感與妥帖。“毀三觀”、挑戰底線的事,即使在此地發生,最終也一定會被撥亂反正。

更何況,電視劇還為我們提供了太多的談資。看過《隋唐英雄傳》,誰不訝異於57歲的劉曉慶,居然能演51歲陳衝的兒媳婦,還跟趙文瑄演激情戲?就連趙蜀黍都在微博上自嘲:“蜀黍一位學曆史的朋友吐槽,收看《隋唐英雄傳》之前,他都要先吞下幾顆降血壓的藥!”而陳思成佟麗婭、賈乃亮李小璐,銀幕情侶們戲假情真的故事,乃至李晨的“石頭記”,都是坊間熱門話題。甚至於,一個“嬛”字怎麼讀,也會引起軒然大波。讓業內小眾刊物《咬文嚼字》史無前例地備受關注。

時裝劇、古裝劇,劇種名字裏的這個“裝”字,恰如其分地迅速成為廣大人民著裝坐行的重要參考。打開知名的購物網站,就像打開某部電視劇的花絮相冊:一會兒是“《北愛》林夏同款豹紋毛絨外套”,一會兒又是“佟麗婭同款羊毛披肩”、“楊冪同款毛絨外套”。就連劇中重要道具“龍鳳鈴”,也被迅速模仿、迅速商品化,以極其親民的價格,走進千家萬戶。《北京青年》、《愛情公寓》、《甄嬛傳》同樣如此,“丁香同款藍色綿羊絨大衣”、“姚笛同款羽絨服”、“美嘉同款兔耳朵加絨外套”、“唐悠悠同款波點連帽衛衣”、“甄嬛千手觀音指甲套”、“木底旗鞋”、“碧玉發簪”……生意好的,每個月成交量都數以萬計。

每逢佳節再取經

前陣子有個漫畫,畫上排排站著幾位熒屏老熟人,旁白是:“一看到這幾位登陸各大衛視,就知道寒暑假又到了”。——寒暑假家族裏,有叱吒多年的孫行者、白娘子、還珠格格小燕子,也有笑臉迎客的佟湘玉、白展堂,最近還新添了男貝勒女甄嬛。有人問:“唐僧和他的徒弟們最討厭什麼?”答案是“寒暑假”,因為“每到寒暑假,他們就必須被迫跋山涉水赴湯蹈火再去取一次真經”。

每逢佳節再取經。非但唐僧師徒,連觀眾都有路徑依賴。中國雖然沒有所謂的“大河劇”,但是你看看《包青天》,版本有多少先不去說它,單隻金超群主演的,就已經多達236集。再這幾年顯然越拍越長的電視劇趨勢——出了名勤政的雍正皇帝,在位短短13年,單是後宮風雲就被衍生出76集。要是換作風流帝乾隆,豈不是760集都不夠?動不動就幾十集的體量,你說身為看客就真的不累麼?倒也未必。但時間一長,看的那方也仿佛橫生出斯德哥爾摩情結來,深陷其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