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就像是在《人在囧途》的原版“麵身”上,加蓋了一層“冬陰功”新口味。陳祉希將它形容為“升級版”。升級在何處?首先是陣容比以往更強大。徐錚、黃渤和王寶強的“囧神”三人組,都有豐富的喜劇表演經驗,自然率真、各有風格,演員本人形象始終親民。“徐錚是冷幽默,王寶強比較本色,黃渤就特別會演,你看他在《殺生》和在《泰囧》裏的喜劇角色就完全不一樣。”反觀近年來港式喜劇動不動群星雲集,卻不顧明星平時在各種商演和代言中的高貴形象,硬叫他們屈尊降貴來搞怪演出、取悅觀眾,如何能叫人信服?
除此之外,在顧小白看來,續作相比前作的進步之處還在於:“《人在囧途》相對而言在製作層麵偏電視劇化,但《泰囧》在技術層麵的表現就已經很電影化。它最大的優點就是綜合分很高,每個層麵都達到70分以上,因此可以成為一個工業標杆式的作品。”
而這一點也得到了陳祉希的證實:“我們的製作團隊比以往更精良,用到了《畫皮2》的美術指導郝藝;《殺生》的攝影師宋曉飛和錄音師董旭,這二位都獲得過金馬獎的提名;動作指導是《見龍卸甲》的陳碩;特效也是行業優秀團隊做的。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各司其職,都很專業,沒有人是在劇組裏吃幹飯、混日子的。”
而其他作品,不是這裏短,就是那裏缺。影評人“阿木”說《血滴子》:“血滴子殺人是朝廷的汙點,火槍隊殺人就不是了?難道影片講故事的邏輯就是用大汙點去遮蓋小汙點?片中提到血滴子隻能‘十步以內殺人’,那我就奇怪了,片頭那些人是怎麼殺的呢?前後的連貫性一直以來都是被創作者忽視的問題,人物性格前後不統一、故事沒有邏輯聯係,就像車子開著開著,忽然180度調了個頭。”
被遮蔽與被掩蓋的
在為《泰囧》的票房勝利歡呼時,2012年的華語電影,也有它的痛處。
當被問及“2012年印象最深的華語片”時,近百部影片列表裏,能再度被人提起的不超過10部:《桃姐》、《賽德克巴萊》、《麥兜當當伴我心》、《神探亨特張》、《一九四二》、《浮城謎事》、《晚秋》、《太極1》、《泰囧》……還有些影評人索性啞口無言,沉思半響,逼問再三,才憋出個《Hello樹先生》或是《鋼的琴》,末了還不放心地反問一句:這是2011的吧?——沒錯,都是2011年的電影了。
藤井樹說,於她而言好電影必須有種能讓人“耿耿於懷”的魅力,“在看完一段時間以後,某個不相幹的時刻,忽然還會有電影的鏡頭在腦中閃過”。《泰囧》的尷尬在於,當高票房營造的魔法時刻過去之後,當明年此時我們再度審視華語電影得失時,它恐怕隻會剩下一個虛淡的影子,能記載入電影史冊的唯有一句“首部票房過10億的華語片”,電影史價值遠遠超過電影價值。
而如今,在“唯票房論”的一片喧嘩下,被無情掩蓋的還有它們——
首先是《畫皮2》的7億票房。2012年夏天,這也曾是名噪一時的票房奇跡,到現在,已經淪為“沒人記得誰是第二名”。更有趣的是,當提到“票房很高,電影其實不咋地”時,所有影評人幾乎眾口一詞地指向《畫皮2》——與他們不謀而合的還有廣大觀眾。
票房高而口碑差,據木雕禪師分析,“這種怪現象恰恰說明中國電影市場發育還不成熟,《畫皮2》除了綁架3D之外,毀譽參半,票房反而好,因為它具有話題性。電影市場現在太單一,觀眾沒有太多選擇餘地,如果有足夠多的影片讓觀眾根據口味自主選擇,《畫皮2》的運氣就不會這麼好了。”
然而,麵對地毯式轟炸的電影強勢營銷,國內電影觀眾所處的位置堪比“弱勢群體”,選擇的自主性其實很微小。更何況,有太多觀眾走進影院的唯一目的不過是:減壓、減壓、減壓!
在一片娛樂化的渴求聲中,我們幾乎忘記,2012年還曾有一個被冠名為“第六代”的導演群體,紛紛推出自己的新作——《殺生》、《飛越老人院》、《浮城謎事》、《我11》、《白鹿原》、《黃金大劫案》……這些曾經以各自獨到的藝術表達打動過我們的影人,新作中仍然有著顯而易見的個人標記,但結果卻並不十分令人滿意。
在戴錦華看來,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新作並不能代表他們每個人的最好成績”,無論管虎、張楊、婁燁還是王小帥、王全安、寧浩,紛紛如此。觀眾帶著對他們最好作品的印象去看最新作品,必然產生心理落差。“但你還是可以從新作當中看到每個導演成長的印記和藝術文化的積累。”
然而問題是,《泰囧》當前,影人與觀眾紛紛以“超10億俱樂部”為新期待,還有多少人會真正關心哪個導演的成長印記,哪部影片的藝術文化積累呢?或許正如韓鬆落所說,“超10億票房抬升了業界發言平台的高度。從前講‘破億’,未來就必須是‘破2億’、‘破3億’。電影離不開市場,隻有當市場一路規範之後,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證具備一定水準的作品都不會賠錢,才會有更多電影公司願意去投資各種類型的作品。”換言之,被“10億”遮蔽的問題,隻有當更多良性的“10億”層出不窮時,才可能顯山露水,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