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泰囧》,問診華語電影
封麵報道
作者:闕政
2013年的第一天,公映21天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已飆升超過10億,它的下線日期從原定的1月13日延長至27日。截至記者發稿時,《泰囧》票房已超越12億,正在挑戰《阿凡達》創造的13.8億元國內票房最高紀錄。
50多萬場放映、3000餘萬觀影人次(已遠遠超越《阿凡達》),賀歲檔從以往的兵家必爭之地,變成被一片玩弄於股掌之間。而在一片叫好又叫座的強音背後,《泰囧》吸引人們去無限討論的,與其說是電影,倒不如說是一個典型的市場個案。
我們像對待快消品一樣認識《泰囧》,仿佛它就是一桶爆米花,一碗方便麵:簡便易得,沒啥營養,口味不錯……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的泡麵產量超過400億包。
不獨《泰囧》。假如將2012年的華語電影比作一個人,那麼《泰囧》正像是他的脈搏——每一次強弱躍動,都在給我們一些與健康狀況微妙相關的信息。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新民周刊》記者為此遍訪“名醫”——戴錦華、顧小白、藤井樹、圖賓根木匠、韓鬆落、木雕禪師、阿木、本來老六、暗黑騎士、爛片通緝令……普通觀眾每年看電影不超過10部,這些知名影評人,卻將今年的華語片看過九成以上,甚至是全部;文藝觀眾每周在微博上留下數百字關於電影的印記,而他們每年寫下的影評,多達十幾萬字。
與此同時,《泰囧》的製片人和投資人陳祉希,也受邀一訴電影背後的甘苦。且請出他們,為我們搭一搭《泰囧》的脈象,問一問華語電影的未來。
所有解釋都解釋不了的票房
“類型片的巨大勝利”,這是所有關於《泰囧》成功秘笈的討論中避不開的議題。“規範”、“工整”、“標準”——這些詞一再出現在《泰囧》麵前——即使普遍意義上,這樣的詞通常並不會被拿來形容一部瘋狂搞笑的喜劇。
事實上,2012年的華語電影並不缺類型片——《銅雀台》、《王的盛宴》、《四大名捕》、《血滴子》乃至《大上海》,都有司空見慣的類型模式。但正如顧小白所說,中國的曆史傳奇大片已告式微,“能通過審查的類型就這麼些,還越拍越差,觀眾早就產生了屏蔽感”。
多年上當的結果,大肆透支了某些類型片在觀眾心中的信譽度。而喜劇片,恰恰是鮮有的一種、尚存一絲信譽的類型片。“爛片通緝令”說得很直接:“我去影院就是想讓你裝瘋賣傻逗我笑,讓那些動不動就想教育觀眾的都去死吧。”《泰囧》在人們厭倦了曹操、劉邦的時候殺出來救市,用影評人“木雕禪師”的話來說:“最值得記取的地方,是再一次喚起了中國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信任。”
有趣的是,《泰囧》不僅導演、編劇是由演員徐錚跨界操刀,就連製片人和投資人之一,都是演員出身——叫“陳曦”的時候,她演過多部電視劇、唱過電影的主題曲。卻因為不喜歡圈內的“潛規則”,改名“陳祉希”,開始轉型電影製片人。《泰囧》並不是陳祉希任職製片人的處女作,2012年的《邊境風雲》,製片人也是她。但以自己公司“影藝通影視文化傳媒”的名義投資一部電影,《泰囧》絕對是第一次。
陳祉希與徐錚從2008年拍攝《大內低手》時已經相識,當時兩人互相開玩笑,一個說對方適合當導演,一個說她適合當製片人——沒想到都在《泰囧》裏成了真。超10億票房一出,別說其他人,就連他們自己都有點出乎意料:“一時間也消化不了”。超10億裏有沒有運氣的成分?陳祉希說:“運氣的成分肯定有。天時地利人和,人和在於我們有一支精良的團隊,而天時地利也就是運氣的部分。比如說‘天時’:馮小剛連著兩年都沒拍賀歲喜劇了,觀眾非常需要釋放壓力的出口;再比如說‘地利’:上映檔期裏麵沒有同質化的題材來和我們競爭。”但她也表示:“檔期時間都是我們的選擇,運氣並不是白來的。”
一部成熟的小投資類型片,在如今紅火的電影市場中收獲億元票房並不奇怪。但正如韓鬆落所說:“所有的解釋都無法解釋為什麼能夠達到超10億”。“影評老大爺暗黑騎士”將之歸之於中國電影市場的畸形:“如果一年能有10部這樣標準的商業類型片,就絕對不會是這樣。”在他看來,類型片最重要的特質,除了標準,就是“可複製”,而這恰恰是時下最缺的。“你看《血滴子》、《一九四二》,到最後人都死光了,能拍續集嗎?《大上海》片尾發哥給射得渾身窟窿眼,續集裏還怎麼出場?再看2012年票房最火的兩部:《畫皮2》和《泰囧》,都是續作。這才是類型片的真正可怕之處。”
超10億之後,業界“複製”的雄心,此起彼伏。但真正的問題很可能是“力不從心”。以為總結了一部成功影片的規律就能為複製作品打包票?不如問問觀眾誰還記得2012年4月就有模仿《人在囧途》的《車在囧途》上映。北大教授、著名電影批評家戴錦華笑稱:“華語電影形成類型是可能的,但不要指望每一部票房很好的電影都在預示一種類型,看一部電影紅了就一窩蜂去拍,太不靠譜。”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就算是徐錚和陳祉希,都不敢貿然複製。陳祉希說:“徐錚這些天來都到了害怕的地步,處女作就被捧得那麼高,下一部該怎麼辦?”以往,一部商業片要是取得高票房,必然會引來許多批評的聲音,但對於《泰囧》,批評之聲卻鮮有所聞。偶爾有個教授出頭批評電影“三俗”,引來的反而是大家一邊倒的維護。“敢罵的人不多。”陳祉希說,“超10億壓倒性的票房讓挑毛病的人都無法開口了。就好像如果你比人家好一點點,別人會嫉妒,但是你比人家好太多,別人就隻剩下羨慕的份。”無形中,《泰囧》仿佛被授予了一座“人民選擇獎”,罵它無異於與民為敵。一部電影到了這樣一邊倒的程度,對創作核心——導演而言,壓力太大了。“所有人都在等著你的下一部,如果下一部不OK的話,就會將你的上一次成功歸結為運氣,排山倒海的批評也會跟著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