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夢之酣(1 / 3)

寓居筆記

昨晚的雨下了整整一夜,等到天明,快近中午的時候,還沒有停歇。我推開門,到房間外麵的護欄查看。護欄已被從簷上濺下的零星雨點打濕了,所以手不能扶在上麵了。我就輕輕貼近它,站在那裏張望。雨漸小了,隻在護欄下的幾棵枇杷樹間打出聲響,一夜的雨,把翠綠的葉片洗得幹淨透亮,潸潸的雨水,順著樹枝慢慢地往下流,一直留到樹根,滲進土裏。在枇杷樹的不遠處,幾個婦女坐著屋簷下,邊聊家常,邊解開衣衫,給嬰兒喂奶。過一會兒,也有零零散散的人,撐傘去外麵。我住的地方在地下二樓,往上還有兩層,可以通到大路。

我是兩天前找到這裏的,條件很簡陋的一家旅館,除了一張床,放在地麵的一個臉盆,一個盛開水的電壺,一個壞了的舊電視機,再沒有其他的物件。但低廉的房費還是讓我選擇了這裏。應該說,這裏其實還不錯,雖然在地下,但還看得見天空,還很敞亮。尤其一下雨,格外的清爽寧靜。這裏用紅磚砌成的牆體我很喜歡,因為它有別於千篇一律的水泥或者瓷磚鋪就的牆麵。這種帶一點凹凸觸覺的設計,讓眼睛很舒服。而紅中間黃的顏色,與枇杷樹的顏色十分搭配。這是寓居時光難得的情景。

雨還在下,我回到了房間。我坐在床上,注視著窗外。忽然感覺自己像一隻被困在籠裏的鳥,無處掙脫。我羨慕從窗外不時掠過的小家夥,矯捷的身影時而嵌在葉叢,時而馳過空中。它們是自由的,它們又是簡單的。

而這自由的與簡單的,對我卻是遙不可得。生活把我關進了籠子,不掙脫,怎麼能生活?我為了寫作,所以坐上火車,一路穿過高山,穿過稻田,穿過大江,穿過都市,穿過鄉村。但靈感還是沉寂在心底,無法發芽。我想是浮躁奪走了它吧!於是我來到這裏寓居,可現在又自己住進了籠子。這真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過安康

一江擔南北,

兩岸鍾形勝。

明珠天上來,

普世奏安寧。

雁棲湖遊記

當燕山山脈推進到雁棲湖一帶時,其險峻和高聳已被削弱到十分平緩。雖然已經很平緩,但那堅硬粗獷的山脊,蜿蜒盤旋的長城,依然顯示出它錚錚的鐵骨。

仰望著眼前四圍環繞的山脈,一句話忽然閃過我的腦海,“山裏人一看見山心裏就踏實了”。有一次,餘弟和我去外麵遊玩時,他在不經意間說了這句話。也不知為何,這句話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後,但凡遇見有山,我的腦海就會閃過這句話,這次也不例外。

這句話並不是一個準確無疑的命題,但它卻打開了一個對我自身,對人“”自身的思考。思考的關鍵在於,尋求解答我自身是什麼,人自身是什麼?不得不承認,這其實是一個關於人的哲學課題。這個課題本身的嚴肅、複雜和深奧,加之我經曆的淺顯,知識的匱乏,認識的愚鈍,使我對其望而卻步,不敢問津。就像人們通常說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一樣,此刻,我也是這樣的感受。

然而沒人看見過上帝發笑,人類也從沒停止過思考。雖然人類知道自己隻是在海邊沙灘上撿拾貝殼的孩子,雖然人類知道真理的海洋還遠未被發現,但人類還是一直努力地在找尋真理的答案,從未放棄。這是人類對思考本身的態度,這種態度無疑鼓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追尋真理的荊棘道路上勇敢前行。

這也給了我嚐試思考的勇氣和指引。我自身是什麼,人自身是什麼?我於思考的小徑上,附拾起自己的卵石。我認識到人是有根的動物。這就是為什麼生長在海邊的人們離不開海,生長在山裏的人們離不開山,生長在遊輪的海上鋼琴師離不開遊輪。因為生長在海邊,人們就把根植進了海洋;生長在山裏,人們就把根植進了山脈;生長在遊輪,海上鋼琴師就把根植在了遊輪。

我生長在秦嶺南麓,這裏的山脈高聳而連綿,蒼茫而沉重,帶著一股濃鬱的“野”性。革命年代,李先念經過這裏時,不禁發出“抬頭掉帽子”的感慨。這種因山而生的阻礙和屏障,不僅影響到我的視線,也影響到我的思考。長時間的空間局限,使我在潛意識裏有一種“山”的安全思維。仿佛有了被動的“圍困”,才會感覺安穩。但這不等於“奴性”。雖然視線被動地受到阻礙,但眼睛依然有山的那邊的向往。雖然行動受到阻擋,但心中依然有對自由的追求。

這就引出了我認識的第二個方麵。人是有翅膀的動物。記得西方有一個哲學家說過一句話,“哲學就是懷著衝動的鄉愁去遠方尋找故鄉”。這句話本身是對哲學思辨的形象表達,但它也可以映射到我的認識上來。繼續遵循哲學家形象表達的思路,我來剖析自己的認識。

人是有翅膀的動物,但人首先是有根的動物。人雖然是有根的動物,但人也是有翅膀的動物。就像哲學家所說的鄉愁,人雖然有著衝動的鄉愁,但卻“背井離鄉”,去遠方追尋故鄉。看似矛盾的邏輯,卻是問題的真相。雖然被山的束縛所潛移默化,但追尋自由的衝動也源源不斷地湧出。山裏人為什麼一見山,心裏就踏實了?因為山生了山裏人的根。但根並不是阻礙和束縛,而是高飛的基石。沒有根,非但不能高飛,連活也活不成。

思考完這個問題,我繼續仰視眼前的群山。從藝術的視角來審視,如果隻是單純的山脈,是沒有太多美感的。你會被它崢嶸的風骨所吸引,但總會感覺缺少一點柔軟的元素。雁棲湖就極好的證明了這個假設。數頃碧波蕩漾,幾縷楊柳依水,頃刻間就化解了燕山鐵骨錚錚的堅硬。原來北國也有柔情!奧妙即在於陽與陰,山與水,湖與柳,橋與亭,古典與現代,人與自然的和諧組合。我特別想說一下雁棲湖的日出東方酒店。那是一座近似球體的建築,隔著山頂,從遠處望去,還真像一輪慢慢升起的太陽。但其實它更像是一輪銜在半空的圓月。因為它的外體構造,基本上都是用半透明的玻璃鑲嵌而成的。在反光的作用下,很是光亮耀眼。它堪稱建築設計的傑作,亦是雁棲湖眾多現代元素中的突出代表。冉冉升起到空中的弧線與球麵,無不顯露出科技與現代元素的極大美感。問題是,這種美感並不是盛氣淩人地存在著,而是與周圍的湖麵,群山,花草,柳樹,岩石,泥土,魚蟹甚至昆蟲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倘若這種和諧的組合被人為地過分幹預,那這種整體的美感也就不複存在了。這不是美學家們發明的美學教條,而是美學本身的真相所在。它自始至終都嚴格地統一於自然的法則之中。當人們遵循它,就能發現美,創造美。而當人們違背它,就會得到糟糕的結果。

徒步的遊玩,真的很好,它和駕車,坐汽車,或者騎單車都不一樣。因為在遊玩時,雙腳也是一對眼睛。徒步遊玩,帶給你最真實的節奏,最真實的距離,最真實的風景。遊玩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就像風景,它不是立在你麵前,讓你能看清楚它,能觸摸到它,能嗅聽到它才是風景。你需要跟它有一個距離,你需要感知它有一個過程,有一個思考,這時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風景。如果理解到這些,你會更在意用徒步的方式,用心地去感知風景。比起乏味拍照跟合影,思考和感知會帶給人更滿足的享受。

晴空漸晚,晚霞像畫布上的油彩,抹的熱烈而耀眼,像一團團溫暖的火堆,在長長的天際上燃燒。這難道不是最美麗的風景嗎?

愛情是個複雜的東西

多年前

我站在路口張望

我發現

愛情是個複雜的東西

它讓我傷心萬分

忽然開始懷疑自己的堅強

雖然還假裝若無其事

我開始害怕聽塵封的老歌

因為那樣會讓我

再一次陷入悲傷

穿過泥濘的日子

我在孤獨的行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