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的探討
工作園地
作者:張忠良
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每個人的基本素質,近年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黨中央、國務院更是注重誠信建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1月1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係、構築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會議原則通過《社會信用體係建設規劃綱要(2014年~2020年)》。作為高校學子的誠信教育同樣成為很受關注的問題,人們越來越關注大學生肆意逃課、違反校規、論文抄襲、捏造成績、助學貸款違約、惡意拖欠學費、肆意編造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獲得各項獎勵、偽造社會實踐活動……如何提升自己在校大學生的誠信意識,這對高校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的研究麵臨一個新課題。
1 在我國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可行性
1.1 創建大學生誠信檔案有成熟的社會環境。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對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開始關注和重視。2001年,教育部首次通過建立高考學生電子檔案,並作為紙質檔案的輔助,實現了網上遠程錄取;2005年,教育部用電子檔案加載考生誠信信用記錄。這些措施使高校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成為可能,標誌著誠信記錄將成為一個社會的“通行證”,不再是一個概念,它正在成為現實。
我國長期以來一貫重視個人的人事檔案,就業、升職等都習慣查閱人事檔案,檔案的原始性和憑證性是任何材料不能替代的。
1.2 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迫切需要。我國高等院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通過在高校大學生中建立社會誠信體係,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對於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全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信用體係建設規劃綱要(2014年~2020年)》中關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中提到,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大學生確立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大學生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的起點,高校誠信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宣傳上,現階段必須建立和完善一套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誠信約束機製,那就是在信息孤島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一體化的電子檔案流通體係。
1.3 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是當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人無信不立”,誠信是做人之本、社會基石。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誠信,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一個社會,如果誠信缺失現象泛濫,那社會就會引發混亂。以誠實守信為重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的一個基本要求,是提高人們思想素質、改善社會風尚、保障經濟秩序良性運行的支撐。建立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和大學生誠信檔案,將作為社會誠信體係建設基礎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被社會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不斷暴露其誠信 “危機”,考試作弊,畢業論文抄襲,惡意拖欠學費,畢業後助學貸款違約,偽造就業材料……類似的現象層出不窮,讓社會對大學生群體的誠信問題產生關注。為此,在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方麵,高校應義不容辭地幫助大學生樹立“人無信不立”的信用道德觀念,通過幫助和教育使他們懂得,誠信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是經濟社會的道德底線。另外,通過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檔案,來形成並完善有效的一種機製,將學生的相關誠信記錄在個人檔案,以此作為一種機製,把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和誠信約束結合起來,可以規範引導大學生誠實守信,對於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準、文明素質都有著積極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學生道德下滑。 通過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不僅可以提高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和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麵可以整體提升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信任度,使高校在社會上的誠信形象得到提升。並可以有效杜絕簡曆造假、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誠信危機,提高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與管理力度,促進學生自律、誠信就業和校園誠信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