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
學術論壇
作者:李海英
【內容摘要】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工藝傳統和文明的國家,在人類發展史上,我國的工藝美術創造過無數的輝煌。但是,傳統工藝發展到現代卻出現式微的趨勢,對待傳統工藝,首先要從態度上進行轉變,借鑒周邊國家成功的經驗,找到一條適合我們的保護、發展道路。
【關鍵詞】傳統工藝 式微 保護 發揚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西部黟縣境內,始建於北宋(公元1048年)。西遞古民居建築是徽派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的集中體現,2000年11月29日,聯合國第24屆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全體會議正式審議批準,西遞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一個村落的價值,決定於它的文化因素。西遞有其特殊的建築文化、三雕藝術文化、楹聯文化以及休閑文化和民俗文化,這使得西遞古村落在現代文明社會中表現出較高的曆史文化價值。置身其中,筆者真正體驗到了徽派建築的獨特風格,特別是精工細鏤、典雅古樸的磚、石、木三雕藝術。其中磚雕多用於大門門樓的門罩雕飾,有花鳥草蟲、飛禽走獸和樓閣、人物、戲文等吉祥圖案;石雕多用於裝飾外牆花窗、房柱石墩、雕琢牌坊、石獅、石鼓、石屏等大型建築構件和塑像;木雕主要表現在木門窗、板、柱頭、月梁、雀替等承重和非承重建築構件以及室內廂門、花床、桌椅、台案、梳妝台等各式家具上。這些無不體現出中國傳統工藝的博大精深。正當筆者欣賞、體味並陶醉於其中時,卻發現了一件令筆者深深震撼的事情:有些西遞人在公然出售一些明清時期的雕刻精美的木雕,而這些木雕都是西遞人從自家古宅中取下來的。其中有木門扇、窗扇、屏風、床頭板、梳妝台等,有單個的、成對兒的,還有三聯幅、四聯幅的,價格從幾百、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購買者絡繹不絕。看著這些被聯合國保護的傳統工藝品在流失,在被無情地毀壞,真是讓人痛心和憤怒。筆者不禁要問:你們難道要留給自己的子孫一堆廢墟嗎?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工藝傳統和文明的國家,在人類發展史上,我國的工藝美術創造過無數的輝煌。如我國石器時代神秘的彩陶、黑陶藝術,商周時期威嚴、凝重的青銅器,漢代深沉宏大的畫像石,唐代雍容富麗的絲綢,宋代俊秀幽雅的瓷器等等,無不被世人所讚歎。但是,傳統工藝發展到現代卻出現了種種困難和式微的趨勢,當然,傳統工藝的式微也不乏一些曆史原因。我國在1949年以前的半個世紀中,一直處於社會動蕩之中,人們生活潦倒,那些手工業者根本沒有生產的環境,導致一些技藝的流失、斷代。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出於對傳統手工業的重視,製定了工藝的發展政策:實用、經濟、美觀。這個政策的製定有些過於籠統,它給工藝設計師們的設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並且模糊了工藝的概念,使他們在設計時無所適從,既想注重藝術性,又要顧及實用性,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不知所雲。到了信息高速運轉的今天,人們大量接受了外來的先進文化,一些在設計思路上受製約的設計家如沐甘露,以為終於找到了中國工藝設計的出路,而主張全盤西化,在設計風格上一味模仿國外的風格,往往又不得精髓。終於,一些不滿於全盤西化的藝術家們開始考慮建立中國本土藝術的問題,他們從傳統工藝中找到與西方某些藝術大師創作的共同點,認為傳統工藝中蘊藏著巨大的藝術發展潛力,於是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向傳統工藝學習的熱潮,促使人們重新回望傳統工藝,並對幾近散失的傳統工藝做了搶救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