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湘南古民居現狀及其數字化信息保護(2 / 3)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資源的開發,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慢慢消失。湘南古民居不單是湘南人民本土居住文化的體現,也是南北居住文化融合的緩衝地帶,它的曆史價值、功能價值、人文價值、藝術價值和特色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發掘與探索。所以,在全世界都重視和積極保護文化遺產的今天,係統保護和充分利用湘南古民居顯得尤為重要與突出。

目前,湘南古民居現狀堪憂,經過筆者大量的走訪調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1.農村常住人口的減少。由於經濟的發展,導致區域收入的不平衡,使得湘南地區大量的農村勞動人口外出務工甚至遷徙他鄉,許多農村大部分隻剩留守老人與兒童,很多古民居處於無人居住或無人修繕的狀態,數年之後,民居基本荒廢;2.保護意識薄弱,唯利是圖。對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做得不夠,使得湘南地區一些村民意識不到古民居文化的價值,不尊重前人的成果,肆意改造和破壞古民居外觀或建築結構,各級政府也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指導性意見,使得完整保存的湘南古民居村落幾乎消失。同時,不少文物販子對湘南古民居的木雕和石雕文物進行收購倒賣,使得大量文物被一些村民賤賣,其中不少精美物件流失海外;3.傳統工藝缺失,開發模式單一。傳統工藝的缺失是古民居生命力的流失,要完整地保護好古建築,國外不少國家還是采用傳統工藝進行修複。湘南古民居建築的維護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手工藝者和工匠,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主持下,聯合研究成果,係統地完成保護工作。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湘南古民居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旅遊景點上,模式單一,價值產出不高。

從以上現狀不難發現,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個係統工程,它需要相關專家、政府部門和社會資源共同參與,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宣傳,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加強保護立法,聯合協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湘南地區在局部地方也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例如,在桂陽縣陽山村,對年代相對久遠、人居環境好、群體建築較完整、規劃布局清晰、藝術特色相對完整的古民居村落實施旅遊開發,進行完全整體保護;在汝城土橋的祠堂群,對僅存少量的有價值的單體古民居進行了部分保護;在濂溪書院,對已損壞或已消失的古民居,則基於古民居建築的造型元素采用傳統技術和材料,重新規劃設計,進行景觀建造。但是,這些保護措施投入較大,對整個湘南地區古民居保護來說影響較小,依舊無法阻止這一民居文化的逐漸消亡。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在2005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明確了我國文化遺產的概念,“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文化遺產是人類曆史的信息載體,提取這些信息,加以分析與處理,就可了解其規律和內涵,並有永久收藏和研究價值。有些文化遺產不可避免地會消失在曆史的長河裏,因此,信息化的首要工作就是盡最大可能地永久保存並傳承信息。通過數字化信息技術,將其應用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中去,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基礎而又極為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