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化發展研究(2 / 2)

1.高效性。相互關聯的企業聚集,使得更多的在同一條產業鏈上的所有上下遊的企業可以實現在克服自身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享受企業創新資源信息的共享,一方麵加大了企業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合作與創新;另一方麵,減少了企業進入市場的風險以及縮短進入市場的時間,實現專業化分工,完成設計理念的經濟化過程。

2.競爭性。產業集群的形成,使得大量優秀的企業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共同創造聚集的效應,還要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競爭力並不是一樣的。因此,單個企業在相互競爭與協同的過程中依靠協作夥伴關係發展壯大,進而刺激企業創新和企業衍生。

3.帶動性。工業設計產業的聚集體現了與其相關聯的產業鏈的整體性。從區域來看,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以及推動相關中介服務企業的發展,進而帶動產業鏈上的企業集群和與其相關的配套產業的發展。

三、我國工業設計產業集群效應

工業設計產業集群效應,是指由於工業設計產業鏈在特定時間、空間及區域內的聚集所給該區域帶來的效益,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工業設計產業集群形成的集群效應主要包括:

(一)提高了工業設計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聚集的企業開始聯合起來共同合作麵對規模日益龐大、技術日益複雜的大項目,通過加強自主創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一係列的手段來相互競爭和協作,擴大了設計產業的整體規模,在長期的合作中企業實現共贏,提升了集群的產業綜合競爭力,進而加大了設計產業聚集所在區域的競爭力。

(二)加大了工業設計所帶來的附加值和品牌效應

聚集區內大部分的設計企業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有效地發揮了各企業間資源的共享效應,更好地形成了區域品牌性,很多附加值都是一種無形資產,具有廣泛的、持續的特點,市場中的資本、技術、口碑及經驗都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即品牌競爭力的外在表現。通過品牌的打造和推廣,實現消費群體的聚集發展,而區域品牌一旦形成,就為聚集區內的企業所共用。

(三)以新興產業拉動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

在設計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進一步轉變了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整合產業優勢資源的基礎上,采取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市場化運營的方式,更好地服務於家電、家具、機械、服裝、模具等相關傳統產業,通過自主創新的方式,對現有傳統產業企業進行了提升,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注釋:

①Porter M E.Clusters &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77—90.

②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Macmillan. 1920(1890).

③邁克爾·波特.競爭論[M].陳小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④黃建康.產業集群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18.

⑤洪華.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三個階段[J].中國質量,2005(3).

⑥沈法,雷達,麥秀好.浙江省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