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油畫實訓中傳統技法與綜合表現技法的體驗(1 / 2)

油畫實訓中傳統技法與綜合表現技法的體驗

學術論壇

作者:黃子軍

【內容摘要】隨著藝術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各藝術專業都在尋求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新時代學生對藝術的追求。油畫基礎實訓也不例外,教學方法更加多元化,力求培養多方位的、具有創新理念的藝術人才。在傳統技法的體驗中,強化油畫的製作過程,讓學生對油畫技法有個全方位的了解和體驗,在油畫的創作過程中,遵循“肥、蓋、瘦”原則,並在實訓中尋求油畫的理論和製作技法的根基。在此基礎上進行媒介、材質、材料、肌理方麵的探索和創新,使畫麵獲得較好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效果。通過直接畫法和綜合材料的運用體驗,努力更新觀念,拓展創新的表現手法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這樣的作品才有根基,才更具藝術價值。這種體驗才更有利於學生今後依據自身個性特征拓展自己的藝術道路。

【關鍵詞】傳統技法 表現技法 藝術觀念 “肥、蓋、瘦” 當代藝術 綜合材料

近年來,藝術院校學生的油畫作品大多數都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浮燥、急功近利等精神狀態,似乎更多的就是情緒的宣泄、觀念的表現,作品製作粗糙,毫無功底可言,即使部分較優秀的作品,製作也顯得不夠精致耐看。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受當代藝術思潮的影響,片麵追求藝術的創新、藝術的觀念表達,而表現技法跟不上。另一方麵對傳統技法訓練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體驗,根基不牢,必然潛藏著問題,不利於藝術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藝術院校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油畫教學體係和風格,培養了大批擅長寫實和表現的油畫家,在中國油畫領域起到領軍和風向標作用。但近幾年隨著藝術的朝陽發展,海外藝術的多渠道影響,藝術觀念的更新,人們的意識形態的擴展,特別是青年教師走向教學一線,以追求藝術的獨立性、實驗性和對社會批判性的藝術觀念引導著學生的藝術理念,在教學中偏重觀念性和表現性油畫的傳授,忽略了傳統技法的體驗,強調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減弱了傳統油畫技法的實訓,不利於學生的全麵發展。

油畫在西方發展了近600年,有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風格和製作技巧,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我們的藝術教育改革還是應遵循傳統,而不是簡單地模仿西方的當代藝術。在油畫教學中既應加強傳統技法的體驗,又應增強綜合表現技法的訓練,兩者缺一不可、互為補充,才有利於不同個性學生的發展。加之應試考前班訓練出來的學生,入學前沒接觸過油畫,對油畫的傳統技法知之甚少,開始畫油畫時,會把油畫當水粉畫來畫。這都反映出對傳統技法的認識沒引起師生們的足夠重視,必然會造成油畫作品的粗製濫造。

西方古典油畫薄畫罩染技法,印象派的色彩、用筆的肌理,野獸派的自我宣泄,抽象藝術的色彩構成布局以及當代藝術的觀念表現等油畫作品,能成為流芳百世的作品,無疑都是傳統技法的充分體現,其製作法則和遵循的原則,都值得我們在教學中去體驗借鑒。筆者從以下兩方麵談談對傳統油畫技法和綜合表現技法的體驗。

一、傳統油畫技法的體驗

油畫基礎課教學首先應從工具材料介紹入手,這是很多教師容易忽略的環節。油畫畢竟是外來畫種,學生從未接觸過。在實施中重點是傳統油畫的製作過程和應遵循的原則,應讓學生對油畫的傳統技法有個全麵的了解和體驗。

(一)畫布基底的選用與底子製作

目前,畫具材料店的成品畫布畫框很多,都是白色乳膠底畫布,買來即可用。但傳統油畫技法還可根據畫麵需要釆用其他基底的畫布。早期的西方油畫家是用紅或棕色威尼斯紅與一點兒褐色混合製成的油底畫布。現在我們可用土紅色加一點兒褐色與鬆節油調和,在乳膠底畫布上刷一至二遍製成油底畫布。還可根據畫麵色調來製作有色油底畫布。白底畫布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油畫家中運用的,現在很多油畫家都習慣在白底畫布(乳膠底)上作畫。而油畫的肌理效果是在基底製作時做出來的,這個過程很重要,是用油畫白色、油畫底料、塑形膏、丙稀白等材料在畫布上做出對象不同的表麵層和肌理效果。在當代藝術的綜合表現技法中,油畫基底的製作也是藝術家時常探索創新的課題。不同的基底肌理效果可有不同的畫麵美感,是畫筆無法獲得的效果,這也是藝術家尋求創新的目標。

(二)顏料與油

油畫顏料不同於其他顏料,是油質性顏料。不同的顏色含油指數不一樣,透明程度和幹燥速度也不一樣。在製作有色底畫布和使用綜合表現性技法初期,應使用含油指數偏低的顏色,幹得快又易結膜,有利於下一步製作刻畫。畫麵的亮部應畫得比較厚,暗部應畫得比較薄,在畫麵中間色調、暗部區域應薄到能透出畫布布紋和製作的肌理,這樣更有利於畫麵後期的罩染透明色和進一步深入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