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缺少幼兒電視動畫展示的平台
目前,國內播出動畫片的主要是專業卡通頻道,例如湖南金鷹卡通頻道、北京卡酷動畫頻道、上海炫動卡通頻道、廣東嘉佳卡通頻道,其他播放渠道很難再看到幼兒動畫。可見,1—3歲的低幼受眾沒有被重視,而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正是開發智力的黃金時期,優秀的低齡動畫往往會獲得出色的收視率反饋。因此,相關低幼早教類專屬動畫欄目的建設具有很大的意義。
三、提高幼兒電視動畫質量的策略
1.製作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的幼兒電視動畫作品
(1)準確進行幼兒電視動畫題材的定位。定位低齡兒童群體的早教類動畫從題材方麵入手是不夠的。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將兒童的媒介選擇內容劃分為兩大類:一類以幻想性質的材料為主,具有情感滿足作用;另一類以現實性質的材料為主,具有認知作用。他認為兒童與生俱來就向往追求快樂,這是他們的本能,是一種“本我”狀態。但同時,兒童還具有一種“自我”狀態,是指在複雜環境下,通過與現實妥協來滿足“本我”的需要, 盡可能追求快樂。兒童對媒介內容的選擇就是在“本我”與“自我”兩種人格張力下進行的。所以,電視動畫的生產者就可以根據這樣的特點, 製作幻想類和現實類兩種內容,來滿足兒童不同的需求。幼兒動畫《天線寶寶》完美地結合了這兩種內容,當屏幕上出現天線寶寶們時,那是一個幻想的世界,但當天線寶寶通過胸前的屏幕和天線與真實世界的孩子們通信時,又變成了現實世界,創作人員巧妙運用了天線寶寶這個角色,使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達到了吸引幼兒注意力的目的。
(2)充分把握幼兒觀看電視動畫的心理特征。發展心理學認為,能夠引起幼兒無意注意的因素有三個:客觀事物的特征、刺激物與幼兒興趣愛好的關係和幼兒的情緒與需要狀態。對幼兒來說,隻有新穎、強烈、鮮豔、活動、多變的形象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能自然而毫不費力地記住被重複多次的信息和場景,這是幼兒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事實上,我國的幼兒動畫已經漸漸地注意到這一方麵,如中國福利基金會與日本倍樂生集團聯合推出的“巧虎寶寶版係列幼兒動畫”,作為一部主題為教導幼兒日常生活常識與初級知識的幼兒動畫,它的開場是鮮豔新穎的“真人+動畫形象歌舞”,每一集的歌曲都不同,而且對幼兒來說簡單重複,有利於他們進行記憶模仿。同時每一集的主題都會由動畫形象與真實的幼兒進行雙重演繹,以大量的重複性場景與語速緩慢的台詞,力圖使幼兒觀眾在一個適合他們理解能力的情況下主動地學習動畫蘊含的知識與信息。
(3)加強對動畫中角色動作的關注。對於學齡前的兒童而言,動畫片的故事情節並不是關鍵,他們更偏重角色的動作。動畫片中的角色動作可以分為如下幾種:模式化動作,這是一種貫穿始終的人物標誌性動作;情節性動作,情節發展中人物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一般動作;情緒化動作,用作輔助表現角色當時情感狀態的動作。經兒童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對情緒化動作和模式化動作的關注程度遠遠高於情節性動作,因為情緒化動作誇張、出乎幼兒的意料,它用幼兒善於理解的動作來表現幼兒難以理解的情感與心理,可以說,情緒化動作是可見的心理活動,因此,這一類動作更容易引起幼兒的關注。例如,在BBC《小鳥3號》中主角“菲菲”高興和失望時候的動作表現就屬於情緒化動作,這使得角色更加立體形象,像幼兒的夥伴般富有情感。而模式化動作是一部動畫片中出現次數較多的動作,它的特點是重複性、簡單性和鼓動性,幼兒容易模仿。如《天線寶寶》中4個寶寶的模式化動作表現手法令人無法忘記,4個寶寶丁丁、迪西、拉拉、小波依次重複說話、反複扭動。另外,含有快節奏的人物動作的動畫不適合給幼兒觀看,因為尚處在那個年齡層次的個體生理上未成熟,長時間觀看快節奏的動作會造成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