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哲文化智慧中舞蹈教學元素的汲取(2 / 3)

荀子在《修身》篇中說,“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正儀,而貴自安者也。”學習的目的是要學習禮法,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自己也按照禮法去做。荀子所說的“禮法”有兩層意思,一是儒家所提倡的做人禮法,二是荀子的思想兼有儒道兩家之長,和老子的“人法道,道法自然”一脈相承。在這裏,荀子提出要遵守教學法則,而這種教學法則也需教師身體力行。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先學習一下荀子的另一重要理論——“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意思是說,沒有辦法學又不能靠人為而成的是天生就有的,就叫做本性。可以經由學習而了解,經由人為而改變的就是後天的。在這裏荀子提出一個哲學原理,即後天造就人,而教師則是造就人的工程師。在舞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言教和身教,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師正”和“禮法”。

1.言教提神——做“言之有文”的藝術師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運”。它同思維有密切的聯係,是思維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實現,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舞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言之有文”,才能達到造就人的目的。

言教有兩種有效辦法:一是用精辟的語言清晰地表達教學思路。舞蹈用肢體語言表情達意,上課時教師以形體動作示範的同時,口頭表述也非常重要。俗話說,一個好的舞蹈教師一定是好的舞蹈演員,但好的舞蹈演員不一定是好的舞蹈教師,這取決於其語言的表達能力。清晰、嚴謹的講解能夠使學生迅速準確地領會教學內容,掌握動作要領及方法,如上民間舞課時,教師首先要講述清楚該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該民族舞蹈的體態、造型、動律,並根據這些特性講述其發力點和氣息以及民族情感,由此提高學生自身的心理刻度。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講的話重點不突出、不得要領,以致於拖泥帶水、思路含糊,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就很容易混淆視聽,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出現這種情況勢必影響學生的動作質量和課堂教學的進度。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嚴謹、準確的講解必不可少。

二是用幽默、讚美的話鼓勵學生,調節氣氛。舞蹈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強製性和重複性,學生根據教師的教學內容,反複完成很多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周而複始,有時候一個動作要反複數十次,這種枯燥無味的練習,不僅使學生的體能過度消耗,還使學生容易產生極度的身心疲憊,有時學生精疲力竭,出現厭煩和抵觸情緒。出現這種情況,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多講一些幽默、讚美的語言幫助學生釋放壓力,使學生在內心深處獲得一種精神滿足。據研究,一個人長時間在緊張而激烈的狀況下學習和工作,其大腦皮層就如同罩著一個大頂蓋,這就是壓力所致,長時間的壓力不僅影響教學質量,還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影響,這時教師用幽默語言調節氣氛,可以讓學生重振精神,在營造出的寬鬆、和諧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2.身教提質——打開天窗看世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這是荀子《勸學》篇中的文化智慧。意思是,不爬到山頂,就不會知道天究竟有多高;不走到山澗溪穀,就不會知道地究竟有多厚。在知識的領域中,攀登得越高,視野就越開闊。舞蹈是一門肢體語言藝術,它有別於其他學科,除了教師在課堂上正確的語言運用,而另一教學法寶則是教師的身教——示範。

(1)身教是鑰匙

舞蹈藝術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受體能、心智以及外界因素等多方麵的製約,在課堂教學或在舞蹈劇目的編排中,由於學生體力下降或對作品理解不夠,經常出現停板、卡殼的現象,嚴重影響課程的進展,有時雖經教師多次指點分析,還是經脈不通,心智不開。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思路,進行分段、分次序地無數次的示範講解,然後跟隨音樂舞蹈,充分展示出劇目中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和人物情感,使課堂活躍起來。隻有教師的身體力行,才能彌補言教的不足。這種課堂運作,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