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佘族山歌的藝術特色及運用(2 / 3)

三、佘族山歌藝術特色之假聲

假聲是佘族山歌的重要特色之一,假聲又被佘族人民稱為“天籟之音”。 佘家人認為,用假聲演唱,聲音“嫩”而好聽,傳得遠,唱久了也不累。佘族山歌基本上都是用假聲歌唱,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講調、假聲唱、放高音等三種變化。放高音,音區進一步提高,音域進一步擴展,感情奔放。由於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同時出現平講調、“假聲唱”和“放高音”這三種不同曲調。佘族民歌重在歌詞,一首歌的曲譜音調、格式基本無變化,很少有樂器伴奏,我們聽著都像一個調調。據了解,佘族民歌是佘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佘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大多數民歌作品儲存於佘民頭腦之中,通過口頭代代相傳。因為佘族本身沒有文字,部分民歌以漢字佘語記錄的手抄本流傳民間。

由於佘族大多聚居於大山之間,山水環繞的丘陵地帶,假聲唱法的運用有利於聲音的遠傳。其次,佘民常常寄托心願於山歌裏,輕輕、悄悄地唱,久而久之,他們就覺得假聲比真聲好聽。因此也就形成獨特的審美需求。

與傳統聲樂對比發現,佘族山歌中的“假聲”聲音有較明亮的光彩和一定的穿透力,既纖細又結實,吐字清晰靠前,聲音位置也較高,頭腔共鳴用得特別好,喉頭也十分穩定。氣息的支持點在小腹上部,佘族山歌中的假聲唱法追求恬靜、古樸,講究佘語押韻。

四、佘族山歌藝術特色之語言

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佘族也不例外。現代佘語是一種混合性的語言,具體來說,它是由古佘語成分、漢語客方言成分和佘族居住地漢語方言成分組成的。佘族與漢族的第一次大麵積的接觸是唐末至宋元在閩、粵、贛交界地區佘族先民與客家先民的“共處”,第二次則是此次大遷徙的途中和定居後佘族與新居住地漢族的“共處”。

第一次的佘、漢“共處”導致了佘語中融入了大量的漢語和方言成分,第二次佘、漢“共處”則導致了各地佘語中分別融入了各佘族居住地的漢語方言成分。此次佘族大遷徙中,閩東的閩侯(含福州郊區),連江、羅源、古田等地是“中轉站”,很多佘族在“中轉站”停留了較長一段時間(有的經幾代人)後又遷往別處,浙南各地的大部分佘族就是從上述的“中轉站”遷入的。這些佘族在“中轉站”停留期間,在與當地的漢族接觸時,他們所說的佘語逐漸融入了當地的漢語方言成分;在語法上,佘語喜用倒裝句,例如:公豬(漢語)——豬公(佘語);母雞(漢語)——雞母(佘語)。

佘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與音樂的傳承主要靠佘族歌言口傳身授。佘族人自稱“山哈”,賦予民歌以“歌言”的獨特稱謂,“山哈歌言”被佘家人視為傳家之寶。閩東佘族歌言有“攔路對歌”“蠶裏來客對歌”“做表姐對歌”“做親家伯對歌”等一係列罕見的盤歌習俗及定期定點規模大、群眾性廣的歌節歌俗。佘族歌言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以手抄唱本和歌節歌俗傳承為主。“歌言禮”“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征,佘族唱的山歌都是用佘族方言唱的,其唱詞之間加上了襯詞“啊、哩、囉”等,使得歌曲更加連貫通順,唱起來更加通俗。

佘歌隨著佘語代代傳承,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1.歌場傳承;2.祖輩家庭代代傳承;3.師承;4.手抄歌本傳承;5.創作傳承;6.祭祀儀式或活動中傳承。

五、佘族山歌藝術特色之運用

佘族山歌這一民間藝術形式不應隻停留在原始的生存狀態,要在保持佘族民歌音樂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體現時代性,注入時代精神,體現時代氣息,彰顯佘族的時代風貌。佘族音樂的時代性集中體現在節奏和唱法上,完全可以用通俗的創作手法,賦予佘族音樂以通俗的節奏,甚至搖滾的節奏,使其更加貼近時代的節奏,充分體現時代的精神,傳遞時代的氣息。例如《新城恰恰》就是融入了“恰恰”中的音樂元素,使得歌曲極具節奏感。在演唱方法上,也完全可以在保留原有特色唱法的基礎上,引入一些通俗的唱法或說唱的形式進行演繹,使其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這在大型歌舞劇《佘家謠》的音樂創作中得以證明:原始部落獵手的劍舞,卻以現代通俗的音樂加以伴奏,更加體現了他們的彪悍和威武,隻有不斷創新,才能使得佘族民歌音樂得以進化而避免退化,才能使佘族民歌音樂不斷與時俱進。因此,在當地許多民間藝術家結合了科學的發聲方法和佘族音樂特有的曲式特點,創作了大量的現代佘族作品。例如佘族合唱《啊哩囉》,是一首佘族風格濃鬱的女聲三聲部合唱。整首歌的歌詞隻有“山哈人歡迎你們來吃茶酒”這一句歌詞,其餘的都是襯詞“啊、哩、囉”,想必是有意把空間留給音樂本身的緣故。又因為整首歌的音都是比較高的,不可采用過多的真聲,所以,這首歌曲以假聲為主。特別是在樂曲開頭的一句喊話,是用假聲喊的佘族方言,這樣就更加體現出了濃濃的山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