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之教學改革(2 / 3)

2.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案

(1)課堂環節的教學改革

從整個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發展趨勢來看,高等學校如何科學定位,支持高校教師的教學改革,發揚各大高校的辦學特色是一個大的改革方向。對於以“民族民間音樂”這門課程教學改革為主題的研究課題,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以“多元化”的音樂文化觀為前提,讓學生重新審視民族音樂,建立多元化的音樂文化觀,培養他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鑒賞能力,並承擔推廣民族音樂的曆史重任,同時也有利於高校音樂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高校音樂理論課程的改革同時也是整個音樂基礎課程深入改革的重要環節,涉及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課程結構的調整、課堂教學的改革等,在高校教師積累前人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努力創新,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音樂思維能力,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改革氛圍,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適應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筆者在課堂中會在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上導入研究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新興實用的教學方法,輔以一些讓現在年輕人感興趣的音樂作品,改變他們原有的不喜歡民族音樂甚至排斥的情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循序漸進,讓他們從隻關注流行音樂、快餐音樂的誤區中轉向關注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如在向學生介紹這門課程的環節中,筆者會將目前音樂界最有爭議、同時也代表中國現代流行樂壇一個獨特景觀的“新民樂”現象納入教學範圍,與學生交流中筆者發現,如果問他們有關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問題他們很難準確回答出來,但提到有關“新民樂”的“女子十二樂坊”、演唱《新貴妃醉酒》的李玉剛、唱《忐忑》的龔琳娜等時,他們還知道一些,也很感興趣。有了這些前期工作,筆者將原來單純介紹傳統民樂的章節改成“傳統民樂與新民樂”,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從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再導入有關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知識,輔以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引導他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關注,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接受更為靈活,也讓他們在課堂上學會比較研究,再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布置有關課題讓學生自由組合成3—4個興趣小組,先分小組展開討論,然後讓各小組推薦一位代表將小組意見進行陳述,小組之間再展開PK,最後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這既讓學生學到了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通過討論、研究式的教學方法鍛煉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2)實踐環節的教學改革

當然,僅僅隻利用課堂講授是遠遠不夠的,雖然采用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可以吸引大學生的興趣,改變他們的觀念,但隻在高校這個小範圍裏,不接觸外界,不去社會上了解課堂上接觸不到的知識,固步自封,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所以,教師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還要組織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到音樂實踐中去。現在,社會上除了一些專業的民族音樂表演團體,還活躍著一些民間藝人,以武漢為例,如果提到“吉慶街”,上個世紀90年代末池莉的小說《生活秀》就以武漢的這條民俗文化街為寫作背景,該小說還被改編成同名影視作品,隨著影視文化的傳播,更多的人也知道了武漢的“吉慶街”,這條街現在還活躍著一些處在社會底層的民間藝人。雖然已經有很多傳統藝人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但仍然有一些堅持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的藝人。筆者曾組織學生帶上自己方便攜帶的樂器在課餘時間去吉慶街采風,先讓大家分成4個采訪小組對吉慶街上的民間藝人進行采訪並做好文字、圖片、視頻記錄,觀摩藝人的表演,還與他們進行互動,讓學生與藝人一起在吉慶街上演出,當時圍觀的群眾很多,甚至還有幾個來武漢旅遊的遊客把學生也當成民間藝人要掏錢點節目……他們認為現在較少有這麼多的年輕人在代表了地方民俗的街上進行傳統音樂表演。這次吉慶街之行讓學生與民間藝人有了一次“親密”接觸,也讓學生在音樂廳以外展示了一下他們的特長和專業,通過這次實踐,學生對傳統音樂的了解增大了,也讓他們看到了以前從未關注過的民間藝人的艱辛,回來後很多學生感觸良多。

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音樂,筆者還讓學生自己聯係吉慶街的藝人“喜鵲”夫婦,請他們走進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課堂,給同學們介紹湖北大鼓的曆史、代表作品,邊講邊演,還在民樂團學生的幫助下與“喜鵲”夫婦一起合演了中國傳統的湖北大鼓,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喜鵲”夫婦很感動地說,“我們從來沒有到過大學,第一次來就受到這麼多高才生的尊重,我們在吉慶街一直是看別人臉色討生活的,從來沒有得到過這種尊重,謝謝大家!我們夫婦也會繼續將湖北大鼓傳承下去……”學生們都被“喜鵲”夫婦的執著和樸實深深感動了,他們也更加願意學習“民族民間音樂”這門課了。

武漢是一個傳統音樂傳承比較好的城市,有將湖北大鼓發揚光大的張明智大師,還有武漢市楚劇團、武漢市民樂團、武漢音樂學院民樂團等專業團體,以及培養大批民樂專業人才的武漢音樂學院民樂係等專業院校。除了接觸民間藝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筆者還帶著學生去觀摩民族音樂的演出,如果演出時間與學校課程有衝突就將相關視頻資料在課上播放。我們還會深入農村,利用外出采風的機會了解當地的民間習俗,由於農村的音樂活動大部分與某種特定的事件相聯,如婚喪嫁娶、各種節慶吉日等,實地去感受,真正領會其文化的內涵。在課餘時間,我們還布置學生去收集有關民族民間音樂的文獻資料,到相關學術機構和其他高校等進行調研,與相關組織、專家、民間藝人進行學術交流與探討,條件允許的還可以指導學生參加一些民樂類大型比賽和演出,以助於民樂在更大範圍內的傳播和交流,將這些實踐環節的工作進行整理、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在課程結束階段,還可以采用互動式、提問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師生互相提問,最好一環套一環,由一個問題的回答和講解引出下一個問題,由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更大關注,引導他們在“民族民間音樂”這一課程結束後還能關注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甚至將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工作進行下去,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去感染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關注高校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和高校教學改革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