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現(2 / 3)

(4)音色。音色的變化對於情感表現的影響更為重要。明亮的音色表現活潑、熱烈的情感,黯淡的音色表現憂鬱、悲傷的情感,纖細而委婉的音色表現親切、溫柔和愛撫的情感,在表現英勇豪邁的情感時則需要“金屬性”的聲音。

3.結合演唱者自身的情感

一首好的聲樂作品,必然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演唱者對情緒情感的體驗和表現也必須是真摯而誠懇的。有時,一首歌曲中會有多種情感的激烈變化,如《江河水》《嘉陵江上》等均有著鮮明的情感對比。因此,在演唱此類作品時,表演者能否快速、靈活地調節自身情緒投入到作品中是需要學習掌握的一門必不可少的功課。如在演唱一首悲傷歌曲時,演唱者在沒有經曆過歌曲角色中的情感時,可以結合自身所經曆過的悲傷情感體驗,激發出悲傷情緒,運用於歌曲演唱當中,使作品的情感情真意切,真實地把歌曲的情感傳遞給觀眾。同樣,在演唱歡快的歌曲時,也可以結合自身的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愉快情緒,達到對歌曲情感的良好表現。還有,演唱者應注意把握好情緒情感表現的“度”,如果把握得不適當,演唱則會弄巧成拙,達不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有些作品情緒、情感的變化相當大,尤其是樂段與樂段之間的情緒對比,如悲傷、憂鬱、冷漠、歡快等變化十分多樣。在歌劇演唱中這種情緒變化比較常見,這就要求演員在演唱時能夠靈活調整自身情緒,巧妙地運用不同的發聲音響效果,準確把握人物情緒變化,形象地塑造出不同的人物角色。

4.細致演繹作品

聲樂演唱是通過情感表現打動人。歌曲演唱的藝術處理猶如畫家作畫一樣,既要注意色彩的濃淡處理,又要進行遠近、大小、明暗、高低等的對比處理。在演唱一首新作品之前,首先要認真分析和理解作品,揣度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對歌曲的調式、調性,聲音力度,歌曲速度、節奏、節拍及作品風格等方麵的變化進行具體分析和總體把握;對歌曲的詞曲進行仔細品味,精心雕琢,在音色變化及聲音的明、暗、虛、實以及歌曲情緒情感層次變化產生的對比等方麵做藝術處理,在每個樂句,甚至每一個裝飾音上下功夫,仔細分析,反複練唱,在歌曲的每一個細小的地方恰到好處地抒發感情,這樣才能使演唱更具感染力。如《鐵蹄下的歌女》是我國著名作曲家聶耳在1935年初為電影《風雲兒女》寫的插曲,歌曲描寫了生活在舊中國的歌女到處賣唱的悲慘生活,她們被壓在社會最底層受盡了侮辱和歧視,歌曲為三部曲式結構,第一段“我們到處賣唱,我們到處獻舞,”這兩句表現出主人公不甘心如此的痛苦心情,在唱這兩句中的裝飾音時,若能刻意將聲音唱得柔和、連貫,則能準確地表現出歌女為生計奔波的辛酸之情。第二段“嚐盡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遠的漂流”,在唱八分音符弱起時,應采取柔和的吸氣吸著唱;在唱“漂流”“滋味”時,先從弱聲開始,然後漸強又漸弱,音色由虛到實,結尾弱收,這樣可以把舞女心中的淒楚和無依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三段描寫了歌女孤苦無依、飽受欺淩的生活,但她們不願做奴隸,不甘心任人宰割。在演唱這兩句時,若以柔為主,柔中有剛地運聲,則能夠表現歌女怨中有怒、悲中有憤的反抗情緒。

歌者在對歌曲進行分析和研究之後,演唱時就很容易進入角色,演唱者自己會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就是這些苦命的歌女,在訴說著自己悲慘的命運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可見,想要唱好一首歌曲,隻有對作品有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夠細膩地表現出作品的真情實感。

5.增強知識修養

作為聲樂演唱者,除了要有音樂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之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要學習文學、語言學、美學、教育學、生理學以及舞蹈、繪畫、電影、戲劇、詩歌、散文等。由於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是語音,聲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音,因此,演唱者還需要學習和研究語音學並掌握其基本知識。良好的文化修養能夠把人引入聲樂藝術精神的實質,也是將聲樂藝術推向高峰的基礎。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如果沒有較深的文化修養和生活積累,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和駕馭作品,演唱必然缺乏情感表現,不會打動人心。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歌唱者,既要有紮實的歌唱技巧,還要具備綜合運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和全麵的藝術修養,演唱者平時應多學習相關知識、博采眾長、汲取養分。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就能探究作品深層價值和內涵美,演唱時,把已有的歌唱技巧與作品豐富的情感融合起來,這樣就能更深入地表現出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更好地駕馭作品,使演唱達到聲情並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