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來看,普通高校的建設單位麵積基本已經確定,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建築的多功能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及高層建築逐漸成為高校青睞的建築形式,此類建築使用麵積大、技術先進,在保證學校日常運行的同時,還承擔著學校“標誌”的特殊身份,而這些老建築,在當時的規劃和使用上,其區域位置和心理位置都發生了變化,很多時候,小體量、低樓層的老建築不僅影響區域整體規劃,還和這些新型建築左右為鄰,建築的美感大打折扣。麵對這些建築很現實的困難,且管理者對於曆史建築的認同感差別,很多建築都麵臨被拆除和翻新改造的局麵。
三、高校古建築的保護與傳承方法
1.堅持整體性保護和傳承
高校校園建設從初始形成時期便是建築與環境的共同營造過程,從宏觀上講,老建築的保護措施的製定必須順應整體校園環境的需要,或者是對校園環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隻有這樣,保護的理論才有基礎,建築的物質存在才會有根基,老建築本身不能因為其單純的建築形態或裝飾紋樣等的價值保留和增值而忽視整體的存在環境。整體環境的丟失必然造成建築的孤立和整體價值損失。因此,從校園建設整體角度出發,製定對局部建築有益的措施,以老建築的細致保護豐富和突出整體群落的個性價值,由此給老建築形成一個多效益、多利益群體、多種方法論的係統性工作,因為眾多因素的協調和控製才能保證校園老建築保護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2.豐富建築人文等綜合價值
老建築及其環境產生後,隨著時間的變遷,綜合性價值在自然和人文的雙重作用下,其魅力是綜合建築形態、材料、色彩和情感等共同集合而呈現的。如果能夠依據人們的思想變化和自然環境的適應性而做出相應的改變,從時間的延續性上形成一個動態的文化發展變遷史,這種變遷不僅僅能夠梳理地域上人們的發展脈絡,也能提取出高校發展的經驗和心得。長時間的發展作用下的人文等隱性價值會變得越發厚重和深邃,進而逐步成為可供校園發展的有益脈絡和法則,這些建築從精神層次得到認同後非常有助於其保護和傳承。
3.堅持可逆原則下的有節奏的建築優化
老建築要保護和傳承,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築的現實物質存在,並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局部改進,以滿足當今的生活、學習需要,以此形成一個發展的動態而保證古建築的生息。所以,我們應該在現有老建築的風貌形態下,堅持可以複原原貌程度的修複和更新,這種修複一方麵保證老建築的“個性”不被現今的建築“同化”,另一方麵也在發展的同時糾正和改善修複的措施,以保證更新過程中的有效改進。
四、高校古建築的保護與傳承新思路
1.發展新型建築修複及相關理論
建築保護和傳承一直是理論性的研究,但作為工程上的建築修複技術革新,同樣能夠很好地反饋於這項理論研究,為此筆者走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了解到其老建築在進行鑒定後形成文物屬性,依據此進行的文物修複能夠很好地解決建築的使用和老化矛盾,在不斷進行新技術修複的時候,建築的“老和新”的問題變得迎刃而解,同時有助於建築的曆史存在與延續。
2.尋求古建築保護理論和相關前沿理論的交叉研究
對於建築的新舊問題,當今也很難純粹地判定新舊關係到底是一個取舍關係還是自然的更新關係,但在各個存在爭論的文化區域,很多有成功借鑒意義的文化區域都在進行這一方麵的探索,如傳統四合院與“類”空間的研究,國外老建築廠房改造和建築有機化研究等都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因此,作為自身文化和研究先進性的高校,可以基於此進行研究,這樣在保護和傳承的同時也將使其外延放大。
結語
高校中的老建築當前是以一個簡單的設計元素應用、協調到複合的校園建設和發展當中的;從不同的建築材料、色彩和比例關係所產生的豐富建築和人文效果,都讓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了歲月流逝中高校教育發展變遷的感性美或哲學意境美。傳統的老建築,特別是具有鮮明地域性空間和外在的曆史建築都有特定的環境氛圍,這些建築此時已轉化為詞彙去傳遞一脈相承的序列文化。因此,高校校園古建築保護作為古建保護與傳承的一分子,應當被給予越來越多的重視和研究,以此達到弘揚文化,砥礪傳承的教育大業。
參考文獻:
[1]周衛.曆史建築保護與再利用[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2]何晴.城鎮曆史街區景觀保護研究[J].華中建築,2008.
[3]熊明.建築美學綱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周振興,北京林業大學總務與產業管理處管理科
關丹暘,北京林業大材料學院藝術設計係
(責任編輯:賀秀梅)